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1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6 位作者 蒋米尔 刘晓兵 李维敏 黄英 陆信武 陆民 张培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105例患者,共114条患肢,其中23条行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5条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105例患者,共114条患肢,其中23条行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5条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4条行髂静脉介入治疗,2条行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38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部分联合交通静脉结扎和(或)溃疡清创植皮术,22条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部分联合溃疡清创植皮术,17条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3条行溃疡清创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术。结果:患肢症状明显缓解率57.0%,部分缓解率40.4%。6条患肢溃疡未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9年,7条患肢溃疡复发,4条患肢转流桥闭塞。结论:依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研究近况 被引量:7
2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张培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晓丽 卞薇薇 +4 位作者 刘明 成咏 蒋米尔 陆民 殷敏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8期5-7,1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以预防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8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择期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采用平卧...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以预防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8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择期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采用平卧静息、下肢抬高10°、下肢抬高20°、下肢抬高30°、足踝主动背屈、主动环转等6种不同护理方式,采用西门子ACUSON CV-70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状态,包括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血流量。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检测人体舒适度(逆向评分)。结果深静脉血液回流的分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平卧静息组、下肢抬高10°组、下肢抬高20°组、下肢抬高30°组、足踝主动背屈组与足踝主动环转组,得分越高,回流速度越快。舒适度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下肢抬高30°组、下肢抬高20°组、足踝主动背屈组、足踝主动环转组与平卧静息组,得分越低,舒适度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下肢抬高20°、足踝主动背屈、足踝主动环转的患者其舒适度最高、静脉回流速度最快(P〈0.01)。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患者下肢抬高20°,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踝主动背屈、环转运动为最有效及舒适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 血流动力学 舒适度 下肢抬高 主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心蕊 叶开创 +7 位作者 施慧华 刘光 秦金保 殷敏毅 刘晓兵 李维敏 蒋米尔 陆信武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8期600-602,共3页
由于腔内治疗的良好疗效及微创可重复的特点,腔内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腔内治疗的首选技术之一,利用PTA开通血管技术的成功率超过95%,但再狭窄率高... 由于腔内治疗的良好疗效及微创可重复的特点,腔内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腔内治疗的首选技术之一,利用PTA开通血管技术的成功率超过95%,但再狭窄率高达20%~65%。再狭窄发生率高及远期疗效不佳,已成为现阶段周围动脉腔内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腘动脉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主动脉病变体会(附4例报道) 被引量:2
5
作者 蒋米尔 陆信武 +5 位作者 黄英 李维敏 刘晓兵 殷敏毅 施慧华 叶开创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方法。方法应用杂交技术方法治疗4例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除1例采用瘤腔内栓塞治疗结合主动脉裸支架覆盖以外,其余3例均用传统的旁路转流术来重建血供和维持... 目的探索应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方法。方法应用杂交技术方法治疗4例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除1例采用瘤腔内栓塞治疗结合主动脉裸支架覆盖以外,其余3例均用传统的旁路转流术来重建血供和维持内脏分支动脉的灌注,然后为主动脉病变提供腔内修复术的适当的治疗区域,避免主动脉完全阻断的后果,避免主动脉切开,减少手术中的缺血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存活率,减少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4例中,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2.5岁。最长的病例随访时间达5年,最短的随访16个月,除病例3以外,都获得较好的疗效,无特殊异常,均恢复日常生活或工作。病例3比较特殊,在恢复工作状态下,术后3个月来院常规复查,CTA检查提示瘤腔内有少量造影剂进入。说明瘤腔内部分血栓溶解再通,但病人无腹痛及发热等不适症状,考虑以随访及密切观察。至术后5个月时,患者出现腰背疼痛,伴高热,与初发症状时相仿。再次CTA检查提示瘤腔比原来体积扩大。经多方治疗无效,最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杂交技术方法能够有利的拓展对于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治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技术 复杂主动脉疾病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渗透性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24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丁锦辉 刘光 +10 位作者 李维敏 陆信武 黄新天 陆民 殷敏毅 施慧华 刘晓兵 叶开创 崔超毅 黄英 蒋米尔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目的: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EXCLUDER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2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的EXCLUDER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 目的: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EXCLUDER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2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的EXCLUDER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病例,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脑梗塞。手术时间为(130.23±12.45) min,术中出血量为(180.23±20.76)ml,均无输血。术中Ⅰ型微内漏2例,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例,均术中处理满意。术后随访22例,随访时间3~32个月,21例存活,1例术后22个月死于糖尿病并发症。随访患者复查CTA显示支架贴壁满意,无移位,无与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的EXCLUDER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明显降低了手术风险,适合于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近期效果满意,其中、远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