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致密灰岩储层构造缝地质意义、预测及应用
1
作者 付勋勋 范立勇 +9 位作者 裴文超 赵小会 石磊 董国栋 王怀厂 刘晓鹏 卢子兴 殷亮亮 高星 陈娟萍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7,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高产气流井储层段往往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对于构造缝是否与储集层的优劣、天然气的成藏富集有关,缺少系统分析。文章首次系统总结了太原组灰岩构造缝特征,通过单轴载荷下岩石核磁共振(NMR)、CT扫描等技术分析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高产气流井储层段往往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对于构造缝是否与储集层的优劣、天然气的成藏富集有关,缺少系统分析。文章首次系统总结了太原组灰岩构造缝特征,通过单轴载荷下岩石核磁共振(NMR)、CT扫描等技术分析构造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剖析缝网系统在成藏过程中的输导作用,根据研究区地质背景构建了改进的高斯曲率法(IGC)预测有利构造缝的发育区,并在横山地区井位部署中应用。结果表明:1)相对低角度缝、斜交缝,高角度张裂缝充填程度低,有效性好,常贯穿、切割、错动其他类型的裂缝使灰岩储集性能变好,同时形成的缝网系统利于烃类的高效运移;2)构造缝对致密灰岩储层物性有极大贡献作用。岩石物理实验表明,在裂缝发育的情况下,平均孔隙度由2.1%增加到4.2%,增加1倍。裂缝对总孔隙度的贡献率在14.3%~72.7%,平均值43.4%,三种储集岩性中,粉晶灰岩孔隙度增加最大、藻粘结灰岩次之,泥晶灰岩最小;3)改进的高斯曲率法(IGC)可预测有利构造缝的发育区,IGC值越大,高角度张性裂缝越发育,天然气富集条件越有利。该方法在横山地区取得了成功应用。上述认识将进一步指导盆地范围内太原组灰岩的大面积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太原组 致密灰岩 裂缝预测 勘探目标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正涛 王兴艳 +2 位作者 潘晓丽 殷亮亮 张国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6-4069,共14页
为明确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以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开展研究,并对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储层、圈闭及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研究... 为明确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以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开展研究,并对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储层、圈闭及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研究区断裂可划分为三级及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东营组沉积期是断裂活动高峰期;高活动速率主要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凹陷北侧不同类型断层边界决定了多种类型砂体发育模式,断裂作用控制了构造及岩性圈闭的形成,断裂及断裂砂体耦合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发育凹陷内部中央隆起区南北两侧“断控”双通道近源成藏、凹陷北侧陡坡带“断-砂耦合”阶梯状网毯输导远源成藏、凹陷斜坡下部“断控”前缘砂体源内成藏3种断裂控藏模式;凹陷北侧深层岩性圈闭、凹陷北侧陡坡带中浅部构造圈闭是后续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断裂体系 断裂控藏 新生代 沙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殷亮亮 郭少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057-8065,共9页
为了评价沁水盆地山西组的致密气勘探潜力,应用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和生排烃概念模型等实验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山西组致密气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泥岩和煤岩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较大,有... 为了评价沁水盆地山西组的致密气勘探潜力,应用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和生排烃概念模型等实验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山西组致密气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泥岩和煤岩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较大,有机质为Ⅲ型干酪根且达到高-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泥岩和煤岩的生气潜力巨大,生气量分别达到11.44×1012、39.33×1012 m3,山西组致密气资源量为0.14×1012 m3。稀有气体Ar同位素比值表明泥岩是致密气的主力气源岩,其生成的天然气对致密气的贡献率为70.1%,煤岩的贡献率为29.9%。根据盆地的埋藏-热演化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确定山西组致密气存在2个成藏期,对应的成藏时间分别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次研究定量评价了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气的成藏条件,可为该区致密气的勘探提供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成藏条件 生烃特征 稀有气体 流体包裹体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决:河道演化关键环节的综述与讨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薪凯 周树勋 +7 位作者 辛红刚 李成 李卫成 冯胜斌 毛振华 朱立文 李弛 殷亮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1-1328,共18页
有关冲决的研究已充分应用于地质学、地貌学、水工学等领域,但尚未受到国内沉积学家的充分重视。在梳理相关争议性问题的基础上,综述并讨论有关冲决概念、成因、演化、识别、应用等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包括:(1)阐述冲决的概念,以及冲决... 有关冲决的研究已充分应用于地质学、地貌学、水工学等领域,但尚未受到国内沉积学家的充分重视。在梳理相关争议性问题的基础上,综述并讨论有关冲决概念、成因、演化、识别、应用等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包括:(1)阐述冲决的概念,以及冲决与决口、改道的异同,并建议使用狭义的冲决概念来解释大规模的河道改道;(2)明确坡度比是冲决的主要控制因素,天然堤的抗冲性(砂质天然堤还是泥质天然堤)、泛滥平原的地貌特征(地表植被,水位,排水状况,废弃河道)是河道冲决的次要控制因素;(3)总结了冲决的演化模式与识别标准,提出了适用于储层沉积学的分类方案;建议国内的沉积学家使用决口型冲决与废弃河道再占用型冲决识别不同的河道类型与演化方式,或使用地层过渡型冲决与地层突变型冲决的分类方案来区分河道之间的叠置关系;(4)讨论了冲决在储层构型、河型转化等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建议引入冲决的概念来完善储层构型领域5级构型的演变、大型河道化体系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以及异旋回对储层构型的影响;补充河型转化当中大型单一河道与网状化河道相互转化的沉积模式。有关冲决问题的综述与讨论为储层沉积学家恢复古河道演化方式,建立更加精准的地质模型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决 河道演化 决口扇 储层构型 砂体叠置 河型转化 曲流河 改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