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9
1
作者 段金程 张毅敏 +2 位作者 高月香 杨阳 周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2-427,共6页
研究了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组合填料+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传统生态浮床(仅种植黄菖蒲)对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和填料附着微生物与浮床植物间存在颉颃作用,植物生长受到限... 研究了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组合填料+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传统生态浮床(仅种植黄菖蒲)对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和填料附着微生物与浮床植物间存在颉颃作用,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处理30 d,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使污水中ρ(TN)和ρ(TP)分别由9.23和2.16mg.L-1降至0.59~1.32和0.83~1.20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85.70%~93.61%和44.44%~61.57%,比传统生态浮床平均提高19.86和17.90百分点,最高达24.05和24.53百分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去除率保持在更稳定状态;三角帆蚌投放密度宜控制在15~28个·m-3之间,此时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系统具有最佳复氧和N、P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 三角帆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紫根水葫芦在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段金程 张毅敏 +2 位作者 晁建颖 杨阳 周创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3期73-78,共6页
通过实验室中试和野外现场工程试验比较,研究巨紫根水葫芦在低、中、高浓度污水和自然水体中对氮、磷和藻类的净化效果和抑制情况。结果发现:①巨紫根水葫芦分蘖速度慢,不会疯长,但有比较严重的根系脱落问题。②中试时,在6 d试验时间内... 通过实验室中试和野外现场工程试验比较,研究巨紫根水葫芦在低、中、高浓度污水和自然水体中对氮、磷和藻类的净化效果和抑制情况。结果发现:①巨紫根水葫芦分蘖速度慢,不会疯长,但有比较严重的根系脱落问题。②中试时,在6 d试验时间内巨紫根水葫芦可使试验中的高、中、低浓度组的NH3-N质量浓度分别由4.58 mg/L、2.61 mg/L、1.45 mg/L均降至0.10 mg/L以下;试验结束时(21d),中、低浓度试验组中TP的质量浓度由0.65mg/L和0.21mg/L分别降至(0.16±0.08)mg/L和(0.11±0.06)mg/L,但试验组中TN浓度仍为劣Ⅴ类水质。③野外现场工程中,巨紫根水葫芦仅对TP去除作用明显,野外试验区内、外的TP质量浓度分别为0.13~0.31mg/L和0.15~1.31 mg/L。④考虑到运输、人工等成本因素,巨紫根水葫芦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控制在1个月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紫根水葫芦 氮磷去除 叶绿素A 水体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前置库系统在滆湖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毅敏 段金程 +2 位作者 晁建颖 杨阳 周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通过对建立在滆湖西北部夏溪河与扁担河汇合进入滆湖湖口处的前置库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对入湖河流中氮、磷和藻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在稳定运行期内,可将劣Ⅴ类进水水质提高至Ⅲ~Ⅳ类,ρ(TN)和ρ(TP)也分别由1.21~3.09和0... 通过对建立在滆湖西北部夏溪河与扁担河汇合进入滆湖湖口处的前置库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对入湖河流中氮、磷和藻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在稳定运行期内,可将劣Ⅴ类进水水质提高至Ⅲ~Ⅳ类,ρ(TN)和ρ(TP)也分别由1.21~3.09和0.05~0.24 mg.L-1降至0.62~1.26和0.03~0.09 mg.L-1,平均去除率均约为60%;对藻类,ρ(Chl-a)则由15.10~126.07降至4.32~42.95 mg.m-3,平均去除率为(67.55±3.06)%,最高可达82.82%。此外,在前置库系统的不同分区,调蓄缓冲区对TN、TP和Chl-a的去除作用均比较明显,与其他分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分区,对于不同水质指标,仅有生态稳定区对Chl-a的去除作用明显,且与对TN、TP的去除作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库 入湖河流 富营养化 滆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化秸秆吸磷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阳 张毅敏 +3 位作者 练建军 段金程 周创 林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5-761,共7页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经炭化、KMnO4预氧化和FeSO4溶液改性后,制备得到低成本的改性炭化水稻秸秆(modified carbonized rice straw,MCRS)。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多种手...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经炭化、KMnO4预氧化和FeSO4溶液改性后,制备得到低成本的改性炭化水稻秸秆(modified carbonized rice straw,MCRS)。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多种手段,分析了炭化水稻秸秆和MCRS的理化性能。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值和温度对MCRS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RS对磷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当投加量为4 g·L-1、pH值为7时,MCRS对水溶液中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依据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30℃条件下,MCRS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49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KMNO4 预氧化 改性 吸附等温线 磷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牧式”水产养殖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的鱼—草共管养技术模式
5
作者 段金程 《中国水产》 CAS 2021年第3期77-79,共3页
鱼—草共管养技术模式,通过生态牧养箱将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与沉水植物分开,巧妙地利用生物操纵原理,解决了原有水体修复区域严控鱼类和处置大量沉水植物的矛盾,实现了整个系统低养护、低扰动、低能耗、高效益的共管养,在今后渔业养殖... 鱼—草共管养技术模式,通过生态牧养箱将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与沉水植物分开,巧妙地利用生物操纵原理,解决了原有水体修复区域严控鱼类和处置大量沉水植物的矛盾,实现了整个系统低养护、低扰动、低能耗、高效益的共管养,在今后渔业养殖、水体生态修复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探讨与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食性鱼类 渔业养殖 水产养殖 草食性 生物操纵 推广意义 水体修复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