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被引量:27
1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2 位作者 周连庆 赵策 左可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11-3125,共15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并反演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1)震源区地震b值自2020年12月逐渐降低.2021年5月18日起地震活动逐渐增强,b值短暂回升.M_(S)6.4地震发生前又迅速下降.目前b值已恢复至均值水平,意味着区域发生强震的危险性逐渐降低.(2)结合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以SE走向的高倾角右旋走滑兼正断型断层为主.兼有多条NE走向和NNE走向的左旋走滑兼正断型的高倾角次级断层.(3)震源区受控于NNW向水平挤压,NEE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主震前构造应力控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序列 b值 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5-1171,共17页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为主,其次为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峨边-金阳断裂带中段附近。节面走向在NNW-NE范围内的地震与区域断裂带的分布特征相符,且一些较大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控制。2)尚未蓄水的白鹤滩、乌东德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左旋走滑型地震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西山断裂的活动性质相符。区域内存在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离散分布,孕震环境较为复杂。3)鲁甸地震余震区的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和走滑型为主,呈"L"形分布,其中长轴近EW向,短轴近NNW向。大量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近EW向的隐伏构造,不同类型的断层共同控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十分复杂。4)各分区的地震矩心深度集中在5~15km范围内,推断研究区孕震层在深度为5~15km的中上地壳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 震源机制解 鲁甸地震余震区 矩心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