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大鼠海绵移植模型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成血管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段惠娟 刘妍 +6 位作者 杨庭树 成军 赵景民 王松山 李克 王琳 陆荫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8-420,共3页
为建立一种重复性好 ,能客观、连续地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的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体系 ,将聚乙烯醇海绵植入大鼠皮下 ,构建大鼠海绵移植模型。术后 5天 ,以VEGF表达质粒pCMV4 VEGF165与空载体pCMV4分别注射到植入的海绵... 为建立一种重复性好 ,能客观、连续地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的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体系 ,将聚乙烯醇海绵植入大鼠皮下 ,构建大鼠海绵移植模型。术后 5天 ,以VEGF表达质粒pCMV4 VEGF165与空载体pCMV4分别注射到植入的海绵内 ,观察转基因后 7天、11天的血管生成及组织生长情况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基因在海绵组织、血清及肝组织中的的表达情况。对海绵病理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 (HE)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Ⅷ因子免疫组化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海绵内组织生长情况。以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VEGF基因的表达局限于注射部位并明显促进海绵内组织生长 ,无远端效应。本研究应用大鼠海绵移植模型成功地观察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成血管作用 ,为VEGF局部转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移植 基因转移 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动脉疾病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成血管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段惠娟 杨庭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生长 肌性动脉生成 VEGF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的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刘妍 董菁 +6 位作者 成军 钟彦伟 夏小兵 李克 王琳 施双双 段惠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406,共3页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HBVX基因 ,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 pVR10 12中 ,构建HBVX基因重组表达载体 pVR10 12 X ;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细胞X蛋白的瞬时表达 ;与报告质粒pSV lacZ共转染HepG2细胞 ,用试剂盒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HBVX基因 ,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 pVR10 12中 ,构建HBVX基因重组表达载体 pVR10 12 X ;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细胞X蛋白的瞬时表达 ;与报告质粒pSV lacZ共转染HepG2细胞 ,用试剂盒法检测 β 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结果质粒 pVR10 12 X在HepG2细胞瞬时表达X蛋白 ,共转染实验中 pVR10 12 X组 β 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是空质粒对照的 3 2倍。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X基因 真核表达 反式激活 SV40早期启动子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 被引量:58
4
作者 刘妍 成军 +3 位作者 王刚 李克 段惠娟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80-883,共4页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 ,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 ,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 2组 ,分别与 2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 2次消减杂交及 2次抑制性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 ,成功构建人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 2 33个白色克隆 ,进行菌落PCR分析 ,其中 2 13个均得到 10 0~ 10 0 0bp插入片段。挑取 6 3个插入片段测序分析 ,其中 6个cDNA片段为未知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序列 ,已被GenBank收录。提示 6个新的cDNA全长序列 ,可能是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质类 反式激活 消减杂交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唑醇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5
作者 王文静 段惠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齐穗期 灌浆期 喷施 烯唑醇 冬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的渗透性调节及盐碱地高产栽培措施
6
作者 郑爱珍 段惠娟 李春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45,共3页
渗透调节是小麦耐盐的主要方式。选育耐盐性的小麦品种,利用硝酸钙、硝酸镧、水扬酸、甜菜碱、脱落酸等化学药剂进行处理,或采取改良土壤、地膜覆盖、安排合适的茬口等栽培措施均能提高小麦的耐盐性,从而获得高产和稳产。
关键词 小麦 渗透调节 耐盐性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NS5B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的分泌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跃红 段惠娟 鞠连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96-698,共3页
由于全长丙型肝炎病毒NS5B的疏水性 ,其表达和纯化非常困难。为了分泌表达NS5B ,作者对NS5B进行截短 ,缺失其疏水部分从而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分泌表达HCVNS5B基因 ,并测定其活性。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设计截去NS5B疏水... 由于全长丙型肝炎病毒NS5B的疏水性 ,其表达和纯化非常困难。为了分泌表达NS5B ,作者对NS5B进行截短 ,缺失其疏水部分从而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分泌表达HCVNS5B基因 ,并测定其活性。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设计截去NS5B疏水部分 ,PCR引物以HCV全长质粒pBRTM/HCV 1为模板 ,克隆到pGEM Teasy载体中 ,双酶切后回收连接到pET 2 1b中表达。大肠杆菌培养上清过柱纯化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并用液闪近端分析 (SPA)法分析NS5BRdRp活性。成功地构建了NS5B基因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NS5B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培养上清中存在 ,分子量 6 8kD左右 ,而且 [3 H]总掺入率达 6 90 0cpm。NS5B蛋白在大肠杆菌上清中表达成功 ,经过活性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NS5B基因 大肠杆菌 基因表达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部分学校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筛查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段惠娟 戴广明 +4 位作者 褚洪迁 杨震 包城 何艳萍 孙照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例研究对象纳入到本研究,包括114例指示病例,6101例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肤试验及X线胸片检查,确定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密切接触者中结核病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密切接触者中共筛查出29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75.86%),女性7例(24.14%);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中结核病患者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8%(12/29)和48.28%(14/29),主要以学生为主。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硬结直径≥5 mm)2206例(36.16%),强阳性(硬结直径≥15 mm)676例(11.08%),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密切接触者的PPD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9,P<0.05),同时肺结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随着PPD硬结的增大,肺结核检出率也在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09,P<0.05)。结论对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显示,对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进行筛查,同时应采用新方法提高结核病检测阳性率,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接触者 纯蛋白衍生物(PPD) 学生 结核病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惠娟 褚洪迁 +3 位作者 孔成成 戴广明 曹廷明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0.1μg)3组,每组6只。采用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致敏豚鼠,致敏成功后豚鼠背部去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和11种MTB抗原(包括重组抗原Rv3872、MPT64、Rv1985c、Rv0222、Rv3117、Rv3120、Rv2346c、Rv3619c、Rv3425、Rv1738和Rv2626c),各0.1ml。分别于注射24h和48h后观察皮肤试验反应,测量硬结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以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分析11种MTB抗原皮肤试验反应与TB-PPD和EC的差异。结果抗原注射24h后,剂量为5μg时Rv3120、Rv3619c的皮肤试验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9和8/9;剂量为0.5μg时EC、MPT64的皮肤试验反应均为阳性。TB-PPD(5IU)及EC(0.5μg剂量)、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24h硬结平均直径[中位数(四分位数)]均大于反应48h[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为:9.00(7.00,11.00)mm和6.50(5.50,8.25)mm、13.00(12.75,14.25)mm和9.00(8.00,9.75)mm、9.50(8.50,12.50)mm和8.50(5.50,9.50)mm、8.50(6.25,9.25)mm和5.00(0.00,5.50)mm、6.50(5.50,8.25)mm和3.50(1.5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94、-2.677、-2.207、-2.673、-2.670;P值分别为0.013、0.007、0.027、0.008、0.008)。皮肤试验反应24h时,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与TB-PPD(5IU)硬结平均直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0.496、0.819和1.714,P值分别为1.000、1.000和0.865);MPT64(0.5μg剂量)与EC(0.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8,P=0.221);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硬结平均直径均小于EC(0.5μg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795和4.6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MPT64(0.5μg剂量)和Rv3120(5μg剂量)的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相对较好,对于结核病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原 皮肤试验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状痰标本的前处理液沉渣对MGIT 960液体培养法污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成成 贾红兵 +4 位作者 段惠娟 梁倩 马异峰 尚媛媛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状的痰标本前处理液沉渣对MGIT 960液体培养污染率的影响及污染菌种的鉴定,以更好地控制污染。方法收集2018年1—2月于北京胸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共162份,其中干酪痰和血痰标本各20份,黏液痰标本122份... 目的探讨不同性状的痰标本前处理液沉渣对MGIT 960液体培养污染率的影响及污染菌种的鉴定,以更好地控制污染。方法收集2018年1—2月于北京胸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共162份,其中干酪痰和血痰标本各20份,黏液痰标本122份。每份痰标本分为2份,每份5ml,经前处理液消化处理15min,1份记录沉渣质量,1份取0.5ml上清(上清接种组)及0.5ml沉渣(沉渣接种组)分别接种于MGIT 960液体培养管中培养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鉴定,分别记录上清接种组和沉渣接种组的培养结果,并对污染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以鉴定菌种。结果 162份痰标本中,干酪痰标本消化处理15min后所得沉渣质量[(0.17±0.14)g],高于黏液痰标本[(0.09±0.07)g]和血痰标本[(0.10±0.07)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56、4.29,P值分别为0.00、0.01),血痰标本前处理液的沉渣质量略高于黏液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P=0.80)。沉渣接种组标本污染率为16.05%(26/162),高于上清接种组[0.00%(0/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沉渣接种组不同性状的痰标本污染率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血痰[50.00%(10/20)]、干酪痰[15.00%(3/20)]和黏液痰[10.66%(13/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P=0.00)。26例患者污染标本中,5例未扩增出DNA,其余21例鉴定结果分别属于10种菌,以芽孢杆菌和链球菌较为突出,分别占23.08%(6/26)和15.38%(4/26)。结论痰标本前处理液沉渣是MGIT 960液体培养法受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接种时避免沉渣存在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标本制备 培养基 微生物污染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