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女数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段志民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3-92,共10页
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生育偏好和生育政策的城乡差异构造工具变量,本文实证分析了子女数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抑制家庭收入的提升,生育二胎导致家庭收入平均下降20.8%。此外,这种负向影响... 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生育偏好和生育政策的城乡差异构造工具变量,本文实证分析了子女数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抑制家庭收入的提升,生育二胎导致家庭收入平均下降20.8%。此外,这种负向影响还表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生育二胎使得农村家庭收入下降8.8%,城镇家庭收入则下降21.2%。进一步区分是否三代同住以及母亲职业类型家庭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三代同住家庭、母亲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任领导职务或从事专业技术类职业的家庭中,子女数量对家庭收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分析结论凸显了宏观层面人口结构调整和居民收入提升以及微观层面生育决策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双重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偏好 生育决策 家庭收入 工具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异质性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白雪梅 段志民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76,共8页
已有研究在分析整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时,忽略了非农产业的异质性。本文根据2009年CFPS数据,利用EGR法对非农产业进行划分,运用反事实的收入模拟方法,分析了高收入非农产业、低收入非农产业及总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 已有研究在分析整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时,忽略了非农产业的异质性。本文根据2009年CFPS数据,利用EGR法对非农产业进行划分,运用反事实的收入模拟方法,分析了高收入非农产业、低收入非农产业及总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分析发现:总体非农产业和高收入非农产业拉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低收入非农产业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将低收入非农产业进一步按年龄组划分后显示,若高年龄组低收入的非农居民转向传统农业,将改善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此外,农村居民所得收入与其土地拥有量之间呈U型关系。这些结论为我国有效地制定农业政策,引导非农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产业 收入不均等 EGR 反事实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女性育儿时间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段志民 王永笑 袁芳杰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53,共20页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多重挑战,这使我国低收入家庭尤其女性家庭成员存在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这些变化将会对女性的工作(有酬劳动)和育儿(照料子女)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女性所面临的...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多重挑战,这使我国低收入家庭尤其女性家庭成员存在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这些变化将会对女性的工作(有酬劳动)和育儿(照料子女)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女性所面临的工作-育儿冲突问题,但现实生活中我国女性在二者之间究竟会作何选择并可能引致何种后果则少有文献涉及。文章借助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构建理论模型刻画女性在面临增收机会情境下育儿时间的选择机制,以期加深理解低收入女性在工作和育儿之间的权衡难题。文章还利用子女的未来健康状况变化进一步考察女性育儿时间决策的后果,为上述问题的分析提供补充证据。在此基础上,采用2004—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区县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低收入女性育儿时间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主要通过提高女性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工作时间产生作用,这一结论为低收入女性用工作替代育儿的事实提供了直接证据。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生育平稳期、子女年龄为4~6岁或父辈健康状况较好的女性因具有更高的育儿弹性,育儿时间受到的负向影响更强,同时技能水平更低或工作搜寻难度更小的女性育儿时间同样也更容易受到最低工资政策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短期内子女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均可归因于女性育儿时间的减少,这也为文章中的核心结论提供了补充性证据。据此建议政府部门推动建立父亲育儿假制度,加强对托儿机构的普遍监管和支持,鼓励企业为女性群体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模式,聚焦低技能、低学历女性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最低工资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小时工资标准得到遵守,防止企业延长工作时间。这些措施有助于弥补女性育儿时间减少导致的不利后果,构建合理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工资政策 女性育儿时间 工作-育儿冲突 时间配置模型 子女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工资政策的城镇家庭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段志民 郝枫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76,共12页
家庭在福利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家庭收入如何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我国城镇家庭收入及其分布... 家庭在福利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家庭收入如何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我国城镇家庭收入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显著提升了处于贫困标准1~2倍家庭的收入水平,对贫困标准以下或高于贫困标准2倍以上的家庭收入没有影响;②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可有效减缓城镇家庭收入不平等,尤其对家庭收入分布较低分位部分的不平等程度有明显改善;③最低工资政策对家庭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工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的比较,且其对不同收入等级家庭中成员的收入和就业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针对低收入女性劳动力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各类低收入家庭均能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家庭收入 工资溢出效应 就业挤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效应存在吗?——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1
5
作者 段志民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共22页
最低工资政策作为保护低收入劳动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健康效应长期未得到应有关注。针对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改善适龄低收入劳动力健康状况的一组研究假说,本文基于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借助各省区提升最低... 最低工资政策作为保护低收入劳动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健康效应长期未得到应有关注。针对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改善适龄低收入劳动力健康状况的一组研究假说,本文基于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借助各省区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的时间间隔与幅度差异,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制度对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群体的综合健康状况及其生理和心理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因而对缩小健康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剖析最低工资政策健康效应的产生机制,发现其作用路径主要有二,一是改善个体健康行为,二是提高相对经济地位感知。以上结论提供了最低工资政策健康效应存在的证据,对制定和完善规范的最低工资制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工资 低收入劳动者 健康效应 健康行为 相对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段志民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120,共10页
在预期贫困脆弱性测度框架下,将家庭按非时变特征划分队列,利用队列分解方法识别家庭资产的累积风险冲击,据此构造一种测度资产贫困脆弱性的新方法。随后,采用2000-2015年CHNS数据,通过构建资产指数对中国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进行实证测... 在预期贫困脆弱性测度框架下,将家庭按非时变特征划分队列,利用队列分解方法识别家庭资产的累积风险冲击,据此构造一种测度资产贫困脆弱性的新方法。随后,采用2000-2015年CHNS数据,通过构建资产指数对中国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进行实证测度,并在队列层面予以分解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收入贫困脆弱性,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更为接近实际的贫困发生率,印证了基于资产测度贫困脆弱性的可靠性;年轻组和年老组家庭更脆弱,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最脆弱,受教育程度越低越脆弱;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但水平效应依然占主导。意味着,在贫困识别过程中应该将家庭资产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刺激居民家庭资产积累的减贫政策更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资产贫困 队列分析 水平效应 波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儿时间对女性收入的影响持续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3
7
作者 姜甜 段志民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7,共17页
生育决策的制定需要在生育的收益和成本间进行权衡,而探讨生育惩罚效应的持续存在性则有助于加深对生育成本的认识。本文利用2000—2015年CHNS数据和省级行政区数据对此予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周育儿时间每增加1小时,女性当期收入平均... 生育决策的制定需要在生育的收益和成本间进行权衡,而探讨生育惩罚效应的持续存在性则有助于加深对生育成本的认识。本文利用2000—2015年CHNS数据和省级行政区数据对此予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周育儿时间每增加1小时,女性当期收入平均降低0.4%,两年后的收入平均降低0.2%,但三年后的收入则不受影响,这意味着生育惩罚效应确实持续存在,但仅持续两年。以上结论在利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育儿时间持续地对女性工资率产生负向影响是生育惩罚效应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并且育儿时间对女性收入的持续性影响在城镇女性、30岁以下女性和较高职业技能的女性群体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儿时间 收入 生育惩罚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溢出、动态集聚与城市制造业就业 被引量:4
8
作者 田政杰 段志民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7-75,共9页
文章研究了城市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就业的动态影响,将行业内溢出效应和行业间溢出效应纳入统一的动态空间分析框架,测算了丰富的集聚机制途径,对集聚经济中各种机制作用的方式和结果进行了考察。基于此,结合城市以及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结... 文章研究了城市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就业的动态影响,将行业内溢出效应和行业间溢出效应纳入统一的动态空间分析框架,测算了丰富的集聚机制途径,对集聚经济中各种机制作用的方式和结果进行了考察。基于此,结合城市以及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单一行业的发展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限制,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增长。在多样化集聚的机制中产业关联显著的促进了产业发展,而技术和劳动力共享的作用并不显著。行业的集聚机制会由于技术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城市跨行业集聚强度进行测度的结果显示,2002-2013年期间每年多样化集聚对城市产业劳动力的增长作用约为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经济 溢出效应 就业 集聚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聚经济的就业效应: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5
9
作者 田政杰 段志民 董麓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43,共12页
就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深刻理解集聚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囊括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动态增长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两类集聚经济对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影... 就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深刻理解集聚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囊括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动态增长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两类集聚经济对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对两者的作用差异予以解释。结果表明,专业化集聚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抑制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增长,多样化集聚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关联效应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行业内溢出效应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均为负向影响,而行业间溢出效应由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技术水平和产业链等存在差异从而具有异质性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创建和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经济 行业溢出 就业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