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放电倍率下钠离子电池的电性能与产热行为研究
1
作者 闻有为 滕安琪 +4 位作者 李勇琦 田佳敏 丁康杰 段强领 王青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7-1697,共11页
随着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其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已日益凸显。在钠离子电池进行大倍率充放电的运行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可逆与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引起电池温度的升高。此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电... 随着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其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已日益凸显。在钠离子电池进行大倍率充放电的运行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可逆与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引起电池温度的升高。此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电池材料的老化、性能的逐渐衰减,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触发热失控等安全隐患。本研究聚焦于能量型和功率型两种钠离子电池,针对其在大容量方形电池形态下,于不同放电倍率条件下的电性能表现及产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建立了钠离子电池系统液冷仿真模型。具体而言,在高倍率(1.0~1.5 C)放电的条件下,两种电池的容量及能量保持能力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功率型电池的性能衰减小于能量型电池。此外,功率型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升及温升速率亦显著低于能量型电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5 C倍率下运行时,能量型电池的温度为51.8℃,已超出电池安全工作温度范围。本研究成果不仅为钠离子电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类型电池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钠离子电池热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奠定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电性能 热行为 产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钠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实验研究
2
作者 李勇琦 李志远 +3 位作者 闻有为 王成东 段强领 王青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7-1667,共11页
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随着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工作系统研究了钠离子电池在过热条件下的热失控行为,... 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随着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工作系统研究了钠离子电池在过热条件下的热失控行为,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正极材料对电池危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a_(3)V_(2)(PO_(4))_(3)电池相比,NaNi_(1/3)Fe_(1/3)Mn_(1/3)O_(2)电池具有更低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更短的触发时间以及更高的表面温度,表明其热失控危害性更高。恒容密闭罐体实验结果显示,钠离子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其中NaNi_(1/3)Fe_(1/3)Mn_(1/3)O_(2)和Na_(3)V_(2)(PO_(4))_(3)电池的产气量分别为14.58 mol和13.16 mol,爆炸下限分别为7.5%和8.0%。本研究结果可为钠基储能电站的安全设计及风险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热失控行为 产气行为 爆炸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灭火剂扑救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火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2
3
作者 刘昱君 段强领 +2 位作者 黎可 陈昊东 王青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105-1112,共8页
为研究不同灭火介质对大容量动力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有效性,搭建了适用于多种灭火介质的灭火测试平台。在灭火测试平台上以功率为300 W的电热管作为外热源引发单电池热失控,通过改变灭火介质,研究了不同灭火介质的灭火行为及灭火效率。研... 为研究不同灭火介质对大容量动力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有效性,搭建了适用于多种灭火介质的灭火测试平台。在灭火测试平台上以功率为300 W的电热管作为外热源引发单电池热失控,通过改变灭火介质,研究了不同灭火介质的灭火行为及灭火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38A·h单体动力电池火灾,ABC干粉、七氟丙烷(HFC)、水、全氟己酮和CO_2灭火剂均能快速熄灭电池明火,但CO_2灭火剂灭火后电池出现了复燃;电池灭火过程中,不同的灭火剂在抑制电池温度上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抑制温升效果优劣依次为水、全氟己酮、HFC、ABC干粉和CO_2。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工程应用及电池灭火规范制定提供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电池灭火 灭火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矩形直管内的天然气/空气预混火焰传播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忠璟 熊涛 +5 位作者 段强领 金凯强 肖华华 沈晓波 王青松 孙金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9-425,共7页
采用高速-纹影摄像和压力测试技术,对不同当量比的天然气/空气预混火焰结构、传播速度特性以及压力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预混火焰传播过程及Tulip火焰形成机理,并与同等条件下甲烷/空气预混燃烧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量比对... 采用高速-纹影摄像和压力测试技术,对不同当量比的天然气/空气预混火焰结构、传播速度特性以及压力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预混火焰传播过程及Tulip火焰形成机理,并与同等条件下甲烷/空气预混燃烧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量比对预混火焰传播有重要影响,直接表现在火焰结构变化、形状演化和传播速度等方面;Tulip火焰的形成伴随着火焰传播速度的骤降;二元可燃气体中加入活性较强的气体组分,将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危险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预混火焰 传播特性 Tulip火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阻隔及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申锡江 段强领 +2 位作者 秦鹏 王青松 孙金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2-1871,共10页
为了预防锂离子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有必要在电池组中采取热阻隔措施延缓热失控过程。本工作以4块40 Ah方形NCM三元锂离子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隔热夹层对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行为及传热特性的影响。... 为了预防锂离子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有必要在电池组中采取热阻隔措施延缓热失控过程。本工作以4块40 Ah方形NCM三元锂离子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隔热夹层对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行为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间无隔热夹层时,4块电池均发生剧烈的热失控行为且传热迅速,诱发上游电池热失控30 s后,下游电池左侧温度已达到364.89℃,相邻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平均用时仅为99.33 s;在采用6 mm厚隔热棉和3 mm厚气凝胶作为隔热夹层时,热失控传播平均用时分别延长至644.33 s和1282.33 s;而采用6 mm气凝胶作为隔热夹层时,热失控传播过程被阻断。综合对隔热性能和电池组能量密度的考虑,本研究建议选择3 mm厚气凝胶作为电池组隔热材料。进一步建立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传热计算模型,发现诱发电池热失控的热量有81.7%来自上游已发生热失控的电池,仅有18.3%源于电池自产热;本研究结果对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安全设计以及热失控传播阻隔材料的选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阻隔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磷酸铁锂电池高温热失控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梅文昕 段强领 +4 位作者 王青山 李妍 李欣 朱金大 王青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209,共8页
高温是触发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在高温加热中的热失控特征及其内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选取109 A·h大型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在COMSOL Multiphysics中建立了6种不同温度下(140℃、145℃、150℃、15... 高温是触发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在高温加热中的热失控特征及其内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选取109 A·h大型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在COMSOL Multiphysics中建立了6种不同温度下(140℃、145℃、150℃、155℃、160℃、165℃)的烘箱热失控模型,模拟分析了电池在高温加热条件下的热失控特征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140℃和145℃时电池未发生热失控,其他工况下电池均发生热失控,且环境温度越高,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时间越早,温升速率加快。此外,通过对热失控各副反应分解浓度分析得知,未发生热失控情况下只发生了SEI膜和负极的分解反应,而正极与电解液的反应是造成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诱因。最后通过对比发生热失控和未发生热失控情况下电池的温度分布,发现未发生热失控条件下电池温度分布均匀,而发生热失控时电池温度均匀性变差。同时发现高环境温度下电池的热失控更为剧烈,温度分布极不均匀,且在热失控前后温度分布变化较快,预计电池材料发生的不可逆分解反应是导致电池损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安全 磷酸铁锂 高温热失控模型 副反应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温度对柴油表面火蔓延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洪宝 段强领 +1 位作者 王青松 孙金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510,共6页
通过自行搭建的液体火蔓延实验系统,运用高速纹影摄像技术和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火蔓延的整个过程,分析了表面流和闪火焰出现的成因;结合微细热电偶测温技术,对火蔓延过程中的油面温升规律、速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当燃油初始... 通过自行搭建的液体火蔓延实验系统,运用高速纹影摄像技术和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火蔓延的整个过程,分析了表面流和闪火焰出现的成因;结合微细热电偶测温技术,对火蔓延过程中的油面温升规律、速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当燃油初始温度小于35,℃时,随温度升高,表面流作用被削弱,平均火蔓延速度降低;当燃油初始温度大于35,℃时,火蔓延速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号柴油 火蔓延 高速摄像 纹影 表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