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于边界的情爱——《断背山》镜头语言新辨 被引量:2
1
作者 段善策 《电影评介》 2010年第5期60-60,共1页
李安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注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使《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渗透出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透过"界"这一视角,可以看出《断背山》体现出李氏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 李安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注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使《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渗透出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透过"界"这一视角,可以看出《断背山》体现出李氏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突"为核心矛盾的风格和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断背山》 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批判视野下的印度女性电影 被引量:4
2
作者 段善策 刘忆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2-64,共3页
尽管"女性主义"标签使得《摔跤吧!爸爸》这类伪女权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的硬通货,但宝莱坞电影工业本质上仍然受男权话语宰制;相反,真正"叙述"女性观点的女性电影,如同其所展现对象的遭遇,依然受到来自审查制度和传统... 尽管"女性主义"标签使得《摔跤吧!爸爸》这类伪女权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的硬通货,但宝莱坞电影工业本质上仍然受男权话语宰制;相反,真正"叙述"女性观点的女性电影,如同其所展现对象的遭遇,依然受到来自审查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压制和非议。印度女性电影试图通过镜头位置的反转向这种局面宣战——女性由被凝视的"客体"变成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令影像文本形式抛开"为男人创作"的定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电影 宝莱坞 女性电影 女性主义 话语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左派公司的戏曲电影--兼谈左派与港产类型片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善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论及香港戏曲电影,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事实上,在香港戏曲电影兴起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开拓者并非邵氏和李翰祥,而是左派公司及其影人。一方面,正是他们在与内地戏曲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汲取养料和灵感,凭着探... 论及香港戏曲电影,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事实上,在香港戏曲电影兴起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开拓者并非邵氏和李翰祥,而是左派公司及其影人。一方面,正是他们在与内地戏曲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汲取养料和灵感,凭着探索精神和对受众市场的敏感,对具有中国气派的古装歌舞片进行了早期探索,才推动了中国戏曲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转型,为华语戏曲电影的繁荣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冷战与类型片关系的角度来说,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制片路线受阻后,戏曲片同随后的武侠片一道,成为左派公司尝试以类型片变奏建构理想中国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左派公司 香港电影 古装歌舞片 类型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之初主流电影的症候式阅读——兼谈谢晋电影的叙事伦理
4
作者 段善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1,共5页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面临修补和接续传统断裂的历史重任,为迎接“新时期”提供艺术和思想准备。电影工作者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不同于工具主义时代的话语规则,银幕上出现的新气象并不只关涉美学问题,也关涉认识论问题。电影一定...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面临修补和接续传统断裂的历史重任,为迎接“新时期”提供艺术和思想准备。电影工作者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不同于工具主义时代的话语规则,银幕上出现的新气象并不只关涉美学问题,也关涉认识论问题。电影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工具的地位,但囿于知识分子自我想象及历史转型等因素,电影艺术并没有变成完全独立自足的领域。不同于以往政治对电影的简单粗暴,电影与政治的关系以中介的方式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主流电影 身份认同 叙事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海南电影业史略(1978—1988)
5
作者 段善策 朱怡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9-38,共10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禁复映""二八"政策,地方发行放映机构的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获得有效扩充,海南电影业在此基础上得以重建。"代理人"身份、城乡双轨制及"汉黎分治"构成1988年建省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禁复映""二八"政策,地方发行放映机构的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获得有效扩充,海南电影业在此基础上得以重建。"代理人"身份、城乡双轨制及"汉黎分治"构成1988年建省前海南发行放映体系的主要特点。伴随电影市场呈现井喷之势,放映主体日益多元化,电影消费对大众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功能之辩成为电影市场繁荣表象之下的结构性焦虑。在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制作贴近当地观众的"方言片"、开办培养本土放映人才的电影学校等一系列举措,可视为尝试对电影场域内"经济的可行性""政治的合法性""文化的地方性"三种话语之间张力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电影 发行体制 放映主体 方言片 电影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