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工程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产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远瞩 蒋勇军 +5 位作者 李勇 王正雄 段世辉 吴韦 彭学义 王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26-6135,共10页
隧道工程导致地下水系统被破坏,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土壤侵蚀却很少被涉猎。在重庆观音峡背斜隧道密集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两个相邻小流域建立径流小区,基于高分辨率水文数据结合δD-H2O、δ18O-H2O同位素,对比两径流小区坡面、壤中产... 隧道工程导致地下水系统被破坏,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土壤侵蚀却很少被涉猎。在重庆观音峡背斜隧道密集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两个相邻小流域建立径流小区,基于高分辨率水文数据结合δD-H2O、δ18O-H2O同位素,对比两径流小区坡面、壤中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年内隧道影响区坡面产流对降雨响应更快,地表径流系数0.027,侵蚀模数16.68 t km-2 a-1;非隧道影响区地表径流系数0.013,侵蚀模数7.73 t km-2 a-1。相反,隧道影响区产生的壤中流产流系数仅为非隧道影响区的31%。对一场强降雨监测发现,两径流小区坡面流中δD-H2O、δ18O-H2O相似,但壤中流中却差异较大。用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得出隧道影响区坡面流、壤中流中降雨贡献率均大于非隧道影响区,侵蚀能力更强。这与土壤含水率减小和土壤结构的差异有关:隧道影响区土壤中粘粒的含量高于非隧道影响区,且出现上粘下松的异常土壤结构,使土壤下渗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较小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粒径也有利于土壤搬运。研究为隧道工程导致的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坡面径流 壤中流 土壤侵蚀 喀斯特槽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近郊大气无机氮、硫沉降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瑞亮 蒋勇军 +4 位作者 张远瞩 段世辉 王正雄 王家楠 范佳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73-6185,共13页
以重庆市近郊中梁山槽谷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和沉降仪获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的大气无机氮、硫沉降数据和降水δ15N-NO3-、δ18O-NO3-和δ34S-SO42-、δ18O-SO42-数据,通过离子浓度比值、同位素值和气团后向轨迹探讨了研究区大气中氮... 以重庆市近郊中梁山槽谷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和沉降仪获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的大气无机氮、硫沉降数据和降水δ15N-NO3-、δ18O-NO3-和δ34S-SO42-、δ18O-SO42-数据,通过离子浓度比值、同位素值和气团后向轨迹探讨了研究区大气中氮、硫沉降变化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大气DIN总沉降量为19.99 kg/hm2,干、湿沉降量分别占11%和89%;大气S总沉降量为32.62 kg/hm2,干、湿沉降量分别占13%和87%。大气氮、硫湿沉降量与降水量均呈正相关(n=12,P<0.01),氮、硫干湿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2)降水NH+4-N/NO3--N比值介于0.45-2.2之间,雨季(5-10月)NH+4-N/NO3--N>1,旱季(11-次年4月)NH+4-N/NO3--N<1,表明雨季氮主要来源于农业源,旱季来源于工业和交通源;降水NO3-/SO42-比值介于0.1-1.25之间,平均值为0.63,表明硫来源以固定污染源(燃煤)为主。(3)大气降水δ15N-NO3-、δ18O-NO3-值分别为-3.8‰-3.9‰(平均值为0.4‰±2.6‰)和58.7‰-98.7‰(平均值为76.1‰±14.3‰),夏季偏负,冬季偏正;降水δ34S-SO42-和δ18O-SO42-变化范围分别为1.3‰-3.2‰(平均值为2.3‰±1‰)和5.3‰-8.5‰(平均值为7.1‰±1.6‰),大气降水中N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化石燃料燃烧,同时受到周边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影响。(4)气团后向轨迹表明影响研究区氮、硫干湿沉降来源的主要因素是东亚季风,北东-南西走向的川东平行岭谷大地貌格局加剧了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无机氮、硫 干、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槽谷区土壤CO2浓度变化对隧道建设的响应——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韦 贾亚男 +5 位作者 蒋勇军 彭学义 段世辉 刘九缠 王正雄 卫敏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46-6157,共12页
为了解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25日对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典型的白蜡树林(FC)和于2017年3月22日-2018年1月18日对耕地(CU)、灌丛(SH)、竹林(BA... 为了解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25日对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典型的白蜡树林(FC)和于2017年3月22日-2018年1月18日对耕地(CU)、灌丛(SH)、竹林(BA)下土壤CO2浓度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隧道影响和非隧道影响的岩溶区土壤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隧道影响区(A区)土壤CO2浓度低于非隧道影响区(B区),A区A-CU、A-SH、A-BA和A-FC土壤CO2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479.26、6053.10、8152.70 mg/m3和17162.47 mg/m3,B区B-CU、B-SH、B-BA和B-FC分别为6244.67、6647.01、9422.94 mg/m3和18396.09 mg/m3。但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CO2浓度具有相同的垂直和季节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季节变化上,雨季(夏季和秋季)土壤CO2浓度大于旱季(冬季和春季)。经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O2浓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水较多时土壤含水率过高,会抑制土壤CO2的生产,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对土壤CO2浓度具有一定的影响。隧道影响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槽谷区 隧道建设 土壤CO2浓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