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火灾现状、特点与防控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庆飞 郝泽周 +7 位作者 吴泽鹏 李乐 马海宾 卢渊 武瑞琛 尹小阳 张林平 裴男才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1-239,共9页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Wildland-Urban Interface,WUI)主要是指荒地植被和居民生活区交汇混合的区域。该区域易发生火灾,并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工林面积增加,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易发生火灾的交界域面...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Wildland-Urban Interface,WUI)主要是指荒地植被和居民生活区交汇混合的区域。该区域易发生火灾,并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工林面积增加,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易发生火灾的交界域面积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均面临交界域火灾高发的风险,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由于生态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森林和城镇交界域面积逐年增加,通过简述国内外交界域防灭火现状和研究进展,归纳交界域的主要特点,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交界域火灾面临的难点、挑战和相应的防控原则,以期为我国交界域防灭火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域火灾 防控对策 气候变化 多功能林业 人工林保护 城市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地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政策建议——以崇义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武瑞琛 胡小康 +10 位作者 叶天一 郝泽周 王义平 曾美华 方传奇 李正昀 杨杰 李嘉睿 陈发华 李乐 裴男才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3期88-92,共5页
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在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赣南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以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杰坝乡和赣南树木园为例,从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人文生... 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在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赣南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以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杰坝乡和赣南树木园为例,从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乡村和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修复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方向,针对“双碳”背景下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促进乡村振兴重点提炼出4个可能的实现路径:(1)发展森林碳汇经济,提高森林碳储量和碳利用效率;(2)发掘特色农产品,搭建特色品牌产业链;(3)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促进具有赣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工作;(4)搭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低山丘陵区 乡村振兴战略 赣南红色老区 森林资源 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森林和城镇交界域林分尺度上的火险等级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罗丹 王庆飞 +7 位作者 晁碧霄 李乐 郝泽周 卢渊 王成 武瑞琛 刘飞鹏 裴男才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火灾预防的基础。以广州市森林和城镇交界域的16种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数据进行精准、非破坏性的分析,获取林分特征与结构指标,选取11种影响林分火灾危险性的静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火灾预防的基础。以广州市森林和城镇交界域的16种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数据进行精准、非破坏性的分析,获取林分特征与结构指标,选取11种影响林分火灾危险性的静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火灾危险性。结果表明:火灾危险性较高的林分类型为桉树林、杉木纯林、米锥林,其中桉树林火险等级为四级,火灾危险性最高;杉木纯林、米锥林的火险等级为三级;杉阔混交林、黧蒴林、枫香林、樟树林、鸭脚木林、锥栗林、华润楠林、大叶相思林、尖叶杜英林、台湾相思林、润楠林、阔叶混交林的火灾危险性依次降低,且火险等级为二级,火灾危险性一般,其中杉阔混交林在二级火险林中火灾危险性最高;木荷林的火险等级为一级,火灾危险性较低。通过分析中高火险林分类型的林分特征与结构,提前对林地进行有计划的可燃物管控和改造以降低森林火灾风险,可使森林防火工作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交界域的森林防火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域 林分火险等级 可燃物管控 地基激光雷达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下广东和江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特征研究
4
作者 李健容 裴男才 +6 位作者 陈言柳 胡小康 王义平 尹小阳 何继红 武瑞琛 宋斌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响应,拓展森林生物学研究内涵,以广东和江西两个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省份,各选取2个具有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保护区,结合野外调查、标本馆记录...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响应,拓展森林生物学研究内涵,以广东和江西两个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省份,各选取2个具有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保护区,结合野外调查、标本馆记录和文献统计,分析了大型真菌多样性、区系特征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而降低。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种,其中,食用菌66种,药用菌47种,木腐菌96种,外生菌根菌121种;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4种,其中食用菌206种,药用菌94种,木腐菌180种,外生菌根菌134种;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9种,其中食用菌53种,药用菌52种,外生菌根菌56种,木腐菌104种;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2种,其中食用菌70种,药用菌67种,外生菌根菌64种,木腐菌47种。南岭保护区有优势科19个,鼎湖山保护区有优势科13个,九连山保护区有优势科5个,庐山保护区有优势科5个;四个保护区有相同科的数量为27,约占总科数的36%。大型真菌群落结构也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加发生变化,共生菌呈现下降的趋势,木生菌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属级区系成分分析中,4个保护区均具有从泛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地理区系特征。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型真菌丰富度与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人为干扰强度对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能够增加木腐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但总体上对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水平会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微生物 非木质林产品 区系 乡村林业 森林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