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武琳璐 邹忆怀 +5 位作者 卫景沛 吴康 喻鑫 张慕昭 许天骄 韩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123-128,共6页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22年10月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Cochra...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22年10月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Cochrane 5.1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ADDIS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涉及8种干预措施,包括1 971例患者。康复+电针(MD=14.39,95%CI:4.14~24.92)、康复+雷火灸(MD=16.41,95%CI:1.68~31.38)、康复+头针(MD=16.94,95%CI:5.46~27.88)、康复+针刺(MD=13.28,95%CI:8.10~18.62)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总分高于单纯康复治疗(P<0.05)。康复+针刺、康复+艾灸、康复+穴位埋线的上肢FMA评分与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针刺(MD=3.52,95%CI:0.31~6.49)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单纯康复(P<0.05)。不同针灸疗法干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总分的比较-校正漏斗图显示,部分研究远离中央位置,对称性较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中仅有1篇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1.5%。结论 与单纯康复治疗比较,针灸相关的联合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行探究,以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运动功能 针灸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琛 李匡时 +6 位作者 喻鑫 武琳璐 陈天竹 吴康 李媛媛 史昕玥 邹忆怀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比针刺阳陵泉真穴/假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MN)、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枢调节机制及经穴特异性。方法 纳入中风偏瘫患者20例,间隔2周分别进行1...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比针刺阳陵泉真穴/假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MN)、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枢调节机制及经穴特异性。方法 纳入中风偏瘫患者20例,间隔2周分别进行1次针刺阳陵泉真穴与假穴的fMRI扫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提取运动相关的SMN、DAN,比较功能连接差异。结果 在SMN内,针刺阳陵泉真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颞上回、额下回、楔叶、楔前叶,左侧颞中回、枕中回、颞上回、海马旁回、额下回、颞上回;针刺阳陵泉假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扣带回,左侧额内侧回、前扣带回、豆状核、尾状核。在DAN中,针刺阳陵泉真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大脑楔前叶、颞上回、颞中回、枕中回,左侧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针刺阳陵泉假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前扣带回,左侧前扣带回、额内侧回。结论 针刺阳陵泉能激活中风偏瘫患者SMN、DAN双侧相关脑区,可能通过调节运动的启动及执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相较假穴更具经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陵泉 中风偏瘫 针刺 脑网络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若一 陆梦馨 +4 位作者 徐玲玲 张慕昭 许天骄 武琳璐 邹忆怀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运动皮质连接组 功能磁共振 手足十二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自动定量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性脑改变
4
作者 刘若一 陆梦馨 +5 位作者 徐玲玲 张慕昭 许天骄 武琳璐 谭中建 邹忆怀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基于DTI技术,运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方法探寻单侧运动通路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双侧脑白质纤维束变化特征。方法纳入病程在1.5月以内、病灶位于右侧基底节和(或)放射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为观察组,并纳入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 目的基于DTI技术,运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方法探寻单侧运动通路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双侧脑白质纤维束变化特征。方法纳入病程在1.5月以内、病灶位于右侧基底节和(或)放射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为观察组,并纳入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结构MRI扫描,应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AFQ)得出大脑主要18条纤维束的平均FA值及100个节段的FA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侧(右侧)皮质脊髓束、健侧丘脑放射束、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的平均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健侧皮质脊髓束、患侧丘脑放射束、健侧丘脑放射束、患侧扣带束扣带回、健侧扣带束扣带回、患侧下额枕束、健侧下额枕束、健侧钩束、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的部分节段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运动通路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具有双侧性、广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双侧性 运动通路 纤维束自动定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针刺的磁共振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5
作者 王月 王丽平 +4 位作者 王雅惠 陈琛 俞鑫 武琳璐 邹忆怀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2期108-111,121,共5页
目的对针刺的磁共振研究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获取2004年1月至2022年4月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发表的基于磁共振的针刺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作者、关键词、共被引参考文献... 目的对针刺的磁共振研究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获取2004年1月至2022年4月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发表的基于磁共振的针刺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作者、关键词、共被引参考文献的共现、聚类或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696篇文献,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来自中国的文献在发表数量上占优势,来自美国的文献在重要性上占优势。发文量排名前5位作者为Jie Tian、Jian Kong、Wei Qin、Fanrong Liang、Lijun Bai。中心性排名最高的作者为Jian Kong。前5个高频关键词为功能磁共振成像、刺激、疼痛、针刺、电针。中心性排名最高的关键词为功能磁共振成像。关键词聚类结果为皮层、随机对照试验、功能连接、前扣带皮层、神经再生、人脑、康复、系统综述、脑部活动、个案报道。突现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meta分析、默认模式网络、疗效等。共被引参考文献聚类结果为针刺特异性、抑郁、慢性腰痛、针感、杏仁核、无先兆偏头痛、安慰剂、外关、运动、皮质下卒中。结论针刺的磁共振研究热点包括针刺生理学反应和穴位特异性研究、针刺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对既往文献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该领域近二十年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空白。未来将出现更多设计严谨、病种广泛、分析和建模方法先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Web of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