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1931-1945)
1
作者 王润泽 武家璇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宣体系的过程。研究发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外国记者在外宣活动中的重要性,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联系逐渐紧密。中国战场的变动与个人志趣吸引了一批外国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斯诺为中心的北平人际网和以周恩来为中心的重庆人际网,中国共产党协助外国记者以各种方式前往根据地,开展采访或调查。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与外国记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用事实说话,真诚相待;始终掌握外宣活动的主动权,适时调整与外国记者的交往方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维系了与外国记者交往的历史纵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之间的交往实践,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也为当代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外国记者 国际传播 交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新闻馆:民国记者的招聘机制与职业建构(1912—1937)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家璇 王润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96,共10页
民国时期,在新闻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公开招聘成为与“推荐”“坐科”并存的商业报馆的选人方式。报馆的招聘制度走向专业和规范,从只要求应聘者寄送访稿到面见洽谈细节,部分报馆还在招聘中增加了考试环节。同时,报馆的招聘标准建构了记... 民国时期,在新闻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公开招聘成为与“推荐”“坐科”并存的商业报馆的选人方式。报馆的招聘制度走向专业和规范,从只要求应聘者寄送访稿到面见洽谈细节,部分报馆还在招聘中增加了考试环节。同时,报馆的招聘标准建构了记者的职业能力,从只注重采写经验到设置学识门槛,且考察记者对新闻价值等的认识。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新闻教育和公开招聘进入报馆的记者获得广泛认可,具备新闻学识也成为报馆选人的标准之一。但新闻学教育的迟滞和办报理念的差异,导致社会各界对记者职业能力的认识存在差异。报馆现代招聘机制的形成,不仅彰显了民国记者的职业化进程,也为当代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间路径和目的的统一提供了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记者 招聘机制 职业化 新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