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主城区城市地形类型与风环境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欧阳睿康 孙武 +3 位作者 陈敏 孙靓 朱琳琳 乔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42-2651,共10页
对城市地形组合类型及其地形对风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城市风场机理的认识与生态环境的优化。以高层建筑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在确定城市宏观地形类型的基础上,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CP)辨识了风道,并对风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结论有:... 对城市地形组合类型及其地形对风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城市风场机理的认识与生态环境的优化。以高层建筑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在确定城市宏观地形类型的基础上,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CP)辨识了风道,并对风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结论有:(1)将城市地形简要概括划分为4个一级地形、11个二级地形类型。(2)以LCP路径与盛行风交角不超过22.5°的标准,筛选确定通风路径作为风道。根据LCP格网的密度与频次,结合不同风向下风速与风频,评价分析了风环境类型与空间分布。(3)根据自然与城市地形的配置,北风风环境质量远高于西北风和东风;东风由于风频与风速最低,因此通风条件较差。(4)珠江航道在三种风向下都是尺度最宽贯穿城市最好的风道;区域性的风道与风环境较好的地段集中在与主风向平行的主干道上,但以近似南北走向的居多;由于广州城市地形高度以珠江新城峰林为中心向外递减,以低地地形为主的主城区外围通风优于中心区域,特别是珠江新城峰林与网络状台地为主的老城区,通风环境较差。基于LCP的评价结果需要同其他方法相互验证,才能使其不断完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DEM 地形分类 LCP 风环境类型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35—2017年广州主城区建筑高度的结构及其演变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武 欧阳睿康 +4 位作者 陈翔 孙靓 朱琳琳 崔锋艳 任燕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4-462,共9页
根据数据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分别解译恢复了1835—2017年6个时期大比例尺广州主城区的用地类型和建筑高度。围绕建筑高度空间分异、高度重心迁移和建筑高度的抬升,分析1835年以来广州主城区建筑高度的演变。研究表明:①1835—... 根据数据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分别解译恢复了1835—2017年6个时期大比例尺广州主城区的用地类型和建筑高度。围绕建筑高度空间分异、高度重心迁移和建筑高度的抬升,分析1835年以来广州主城区建筑高度的演变。研究表明:①1835—1907年属于王权主导下的围城结构,高度4~5 m,中心与外围差异不大。②1928年以来建筑高度的演变具有现代城市的特点。尽管主城区的范围、几何中心与各个时代城市CBD中心发生了大的迁移,但1928—2017年高度呈圈层向外递减,且能持续强化。③1990年起,用地功能类型对应的建筑高度开始出现差异化,从而丰富了城市建筑组合类型。④建筑重心高度沿珠江北岸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1928—1960年抬升小,平面扩展突出;但随后的1990—2017年2个时代表现出垂直方向的强烈抬升,主城区由低层、多层建筑进入到现代高层建筑的阶段。主城区建筑高度的结构与演变依赖于“依山傍水”平原型城市的地理格局、城市规划以及市场力量3方面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高度 功能类型 高度轴 高度重心 圈层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主城区建筑立体形态的圈层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孙武 沈子桐 +4 位作者 欧阳睿康 孙靓 乔志强 朱琳琳 陈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83,共11页
利用广州市主城区1960、1990、2017年的单点建筑物数据,结合地价与人口密度,通过同心圆概括方式,分析主城区建筑立体形态主要指标的圈层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主城区的建筑立体形态近似圈层分异,其形成与演变依赖于依山... 利用广州市主城区1960、1990、2017年的单点建筑物数据,结合地价与人口密度,通过同心圆概括方式,分析主城区建筑立体形态主要指标的圈层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主城区的建筑立体形态近似圈层分异,其形成与演变依赖于依山傍水的平原型城市的地理格局、城市规划以及市场力量三方面的共同作用:(1)1960年以来,尽管广州市主城区的范围大小不同,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向东持续迁移,但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离散度三指标均由主城区中心向四周降低,但斜向建筑比例增多,圈层分异明显;同时,三指标整体增加,幅度逐渐增强,中心区增幅高于外围.(2)立体形态的演替速度具有以荔湾、越秀老城区为核心向外圈层增加的特点;以地价指数、人口密度、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4个指标,主城区在1000 m格网尺度上可聚集成围绕老城区向外逐步过渡的圈层结构.(3)综合地价指数与人口密度的圈层格局,决定了立体形态的圈层分异;由主城区中心向北,海拔高度的提高引起了建筑平面形态上斜向建筑比例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指标 建筑高度 建筑密度 圈层分异 影响因素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宏观地形的依赖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大全 孙武 +4 位作者 欧阳睿康 黄盛 高梦媛 李庆祥 黄启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分别构建广州主建成区垂直比例尺为1﹕2000、1﹕1000和1﹕500的3个建筑物模型,利用大型边界层风洞,在西北和东南两风向下,基于中性流模拟分析了复杂城市地形下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宏观地形的依赖。结果表明:风廓线指数α与不同高... 分别构建广州主建成区垂直比例尺为1﹕2000、1﹕1000和1﹕500的3个建筑物模型,利用大型边界层风洞,在西北和东南两风向下,基于中性流模拟分析了复杂城市地形下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宏观地形的依赖。结果表明:风廓线指数α与不同高度的湍流度之间的关系密切,利用现有模型,根据4类粗糙度边界层和不同垂直比例尺,可确定相应的湍流度随高度变化模型的主要系数,预测精度高。城市地形下最大湍流度面发育在0~0.2h之间狭窄的范围内。用湍流度形态指数β来表征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无论城市屋脊还是平坦地形,随着风程区的延伸,廓线的指数α升高,湍流度形态指数β降低。表明同一高度湍流度值具有由迎风区、丘顶区向背风区增高,沿风程逐渐增大的规律,对地形部位和风程的依赖性强,与来流翻越简单地形时的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形 湍流度 廓线指数 垂直结构 风洞模拟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主城区建筑组合的类型、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子桐 孙武 +4 位作者 孙靓 乔志强 朱琳琳 欧阳睿康 陈翔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0-553,共14页
基于2017年广州市单体建筑数据,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2个指标,确定主城区基本的建筑组合,利用热点分析辨识更高尺度上的建筑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建筑组合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建筑组合有9种基本类型,4272斑块数量... 基于2017年广州市单体建筑数据,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2个指标,确定主城区基本的建筑组合,利用热点分析辨识更高尺度上的建筑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建筑组合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建筑组合有9种基本类型,4272斑块数量与面积在占比上具有很强的同步性。2)百米尺度斑块构成了主城区建筑组合的基本单元,并以混合用地类型为主,由高层建筑组成的类型用地功能指示作用明显。3)主城区基本类型圈层分布特点突出,各类型圈层分异规律存在差异。4)地价是城市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递减的核心制约因子,是城市建筑组合分异的宏观背景因素,并能在平原地形上很好地以圈层形式呈现出来。在百米尺度上,绿地、珠江与主干道在微观层面对建筑组合类型、高度和密度产生影响,使得主城区建筑组合复杂化、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组合 高度 间距 圈层分布 地价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