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调生态环境压力的区域生态用地需求模拟——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欧维新 赵丽宁 李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4-278,共5页
对土地利用进行布局优化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以县级区域为评价单元,构建了生态环境压力测算模型,并对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构建生态用地需求模拟模型。结果显示:(1)处于低压力等... 对土地利用进行布局优化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以县级区域为评价单元,构建了生态环境压力测算模型,并对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构建生态用地需求模拟模型。结果显示:(1)处于低压力等级的县市只有13个,处于中压力等级的县市最多,有44个,处于高压力等级的有6个,生态环境状况并不理想。(2)生态用地空缺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地区,生态空缺区域分布集中。研究中构建的生态环境压力测算模型及生态用地需求模拟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进行评价和对生态用地需求进行模拟,能得到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压力 系统保护规划 生态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潜力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村庄分类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欧维新 邹怡 +1 位作者 刘敬杰 倪浩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共7页
村庄分类发展是村镇或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土地利用效率和乡村振兴潜力开展村庄类型研究,有利于量身订制与其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村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因此按照"振兴潜力—资源效率"的逻辑,构... 村庄分类发展是村镇或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土地利用效率和乡村振兴潜力开展村庄类型研究,有利于量身订制与其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村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因此按照"振兴潜力—资源效率"的逻辑,构建乡村振兴潜力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江苏省东台市38个典型村庄的实地调研数据,开展村庄土地利用效率和振兴潜力的评价及村庄类型研究,将村庄划分成高潜力高利用型、高潜力低利用型、低潜力高利用型和低潜力低利用型4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提出发展建议,为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土地利用 村庄分类 东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间统筹治理的村庄规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郭杰 陈鑫 +5 位作者 赵雲泰 欧名豪 欧维新 陈杰 朱醒 张毓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5,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土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梳理村庄...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土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梳理村庄规划编制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人—地—产”耦合机理的研究,有助于识别促进村域发展的要素协同的内在机制,能通过村庄规划促进乡村空间重构和土地利用转型;(2)村域承载力通过识别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力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及其阈值,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规划标准,是村域土地利用规模控制和用地调整的关键依据;(3)不同类型村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从村镇体系、村庄定位、人口规划、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布局、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村庄治理路径是村庄规划治理的核心。研究结论:村庄规划编制应该立足于村域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征,系统研究乡村发展定位、过程格局、驱动机制、规划标准等,提出符合村域特征的差异化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人地产耦合 承载力 差异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与主体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杰 肖善才 +1 位作者 欧名豪 欧维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94,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为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和整治时序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浦口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较大的泰山等街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为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和整治时序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浦口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较大的泰山等街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该区域受南京市区辐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和农户的整理意愿强烈,而修正系数较小的盘城等街道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依附性大,参与主体的意愿也较低。(2)到2030年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6894.27 hm^2,现实潜力为4382.99 hm^2,占理论潜力的63.57%。(3)根据现实潜力确定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区,Ⅰ级整理区为江浦街道和桥林街道,Ⅱ级整理区为西北部星甸街道、汤泉街道、永宁街道和泰山街道,Ⅲ级整理区为盘城街道、沿江街道、顶山街道。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释放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主体意愿等因素制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应采取区域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居民点 现实潜力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浦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多目标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杰 吴斌 +2 位作者 欧名豪 刘琼 欧维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79,共8页
研究目的:在区域范围内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层次分明、关系明确的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体系,并将其量化为多目标系统优化数学模型,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和多目标优... 研究目的:在区域范围内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层次分明、关系明确的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体系,并将其量化为多目标系统优化数学模型,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1)优化方案满足了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目标对土地的需求;(2)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辅助构建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可望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系统 优化 解释结构模型 多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统筹下的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宿迁市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肖锦成 欧维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60,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一致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从空间形态角度探寻科学空间重构的方法。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结合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单指标评价法。研究结果:基于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思路与方法,划定了宿迁市古楚...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一致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从空间形态角度探寻科学空间重构的方法。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结合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单指标评价法。研究结果:基于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思路与方法,划定了宿迁市古楚街道办和三棵树乡的适宜建设区和基期建设用地调整区,并进行了两乡镇的空间重构模拟与评价。空间重构后,研究区总体布局紧凑度提高4.02%,总体放射状指数降低5.87%,总体农地景观破碎度下降46.39%。研究结论:该研究的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若能在空间形态合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区域空间重构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或乡村空间重构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城乡统筹 空间重构 宿迁 重构思路 空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属性分析及治理策略选择——以一般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琼 吴斌 +2 位作者 欧名豪 欧维新 郭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34,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辨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基础上,评价各利益相关者的属性,探寻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策略。研究方法:标准化访谈,李克特量表法。研究结果:就一般地级市而言,土地利用总体... 研究目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辨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基础上,评价各利益相关者的属性,探寻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策略。研究方法:标准化访谈,李克特量表法。研究结果:就一般地级市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涉及17个利益相关者,按照影响力和利益性属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其中市级政府、省市级层面的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等9个主体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建立上下级政府和部门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加强督查力度、完善官员考核机制以及加强规划信息公开等,可以促进冲突的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冲突 利益相关者 影响力 利益性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兴修 杨桂山 欧维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应用 1985~ 2 0 0 0年的遥感资料及其相关数据 ,以锡山市和安吉县为例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与安吉县相比 ,锡山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均衡且土地利用程度高 ;由于未利用地少 ,土地后备资... 应用 1985~ 2 0 0 0年的遥感资料及其相关数据 ,以锡山市和安吉县为例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与安吉县相比 ,锡山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均衡且土地利用程度高 ;由于未利用地少 ,土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 ,两地区的耕地总量平衡难度很大 ;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幅度远比安吉县大 ;导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图 2 ,表 2 ,参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演化 区域差异分析 长江三角洲 土地利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经济价值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白景锋 欧维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81-1184,共4页
海岸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生态经济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综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调研数据,运用替代市场技术对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发现:天然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经济价值大于人工湿地,... 海岸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生态经济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综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调研数据,运用替代市场技术对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发现:天然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经济价值大于人工湿地,但是人工湿地单位面积的直接价值大于天然湿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体现近期经济利益的直接使用价值的重视,对支撑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间接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忽略,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湿地开发与保护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从评估的盐城海岸带湿地主要生态价值看,净化、干扰调节和水分调节是该湿地的主要功能,从湿地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经济价值来看,草滩和芦苇的生态经济价值最大,因此,这两种湿地类型应是盐城海岸湿地中重点保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 湿地 生态经济价值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试试情景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杰 欧名豪 +1 位作者 刘琼 欧维新 《中国土地》 2008年第7期61-61,共1页
情景分析是指,在对过去历史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构想,提供详细的、逻辑一致的情景方案,最后分析各种情景下对应的决策或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