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包被氨基酸对暖季泌乳牦牛泌乳量、乳成分及血浆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洛桑顿珠 张楠 +4 位作者 欧杰次仁 时军 刘世林 巴桑旺堆 姜南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复合包被氨基酸对暖季泌乳牦牛泌乳量、乳成分及血浆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及产犊日期相近、体重(230±30) kg的嘉黎县娘亚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泌乳牦牛。对照组采用放牧+补饲的方式,复合包被... 试验旨在探究复合包被氨基酸对暖季泌乳牦牛泌乳量、乳成分及血浆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及产犊日期相近、体重(230±30) kg的嘉黎县娘亚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泌乳牦牛。对照组采用放牧+补饲的方式,复合包被氨基酸组在补饲的基础上添加15 g/(头·d)包被蛋氨酸+50 g/(头·d)包被赖氨酸+30 g/(头·d)包被胆碱。预试期1 w,正式试验期5 w。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包被氨基酸组牦牛第18天产奶量和第35天乳脂率显著提高(P<0.05)。第18、35天复合包被氨基酸组牦牛血浆中的总胆固醇(TG)和葡萄糖(GLU)含量及第18天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C)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35天血浆中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18、35天复合包被氨基酸组牦牛血浆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第35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18天复合包被氨基酸组牦牛血浆白细胞介素-2 (IL-2)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35天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复合包被氨基酸能够提高暖季牦牛泌乳量、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被氨基酸 泌乳牦牛 暖季 产奶量 乳成分 血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肥期日粮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对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2
作者 洛桑顿珠 张楠 +4 位作者 王洪壮 次旦央吉 欧杰次仁 姜南 巴桑旺堆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1,共10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育肥期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重、体况相近且健康的2.5周岁娘亚牦牛48头,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按不同能量(7.63、8.25、8.88 MJ/kg)和蛋白质(10.84%、12.82%)... 该试验旨在研究育肥期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重、体况相近且健康的2.5周岁娘亚牦牛48头,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按不同能量(7.63、8.25、8.88 MJ/kg)和蛋白质(10.84%、12.82%)水平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公母各半),每个重复1头牛。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瘤胃中,氨态氮(NH_(3)-N)含量低能量组显著低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P<0.05);乙酸摩尔百分比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异丁酸和异戊酸摩尔百分比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中能量组(P<0.05),戊酸摩尔百分比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和中能量组(P<0.05),丁酸摩尔百分比中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戊酸摩尔百分比低蛋白质组显著低于高蛋白质组(P<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对NH_(3)-N含量交互作用显著(P<0.05)。(2)瘤胃微生物中,Chao1指数高蛋白质组显著低于低蛋白质组(P<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对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交互作用显著(P<0.05)。(3)中能量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0.05);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相对丰度低能量组显著低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P<0.05),高蛋白质组显著高于低蛋白质组(P<0.05);细菌F082相对丰度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低于低能量组(P<0.05)。可见,育肥期日粮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内环境没有影响,低蛋白质水平能降低牦牛瘤胃氨态氮含量,提高瘤胃菌群丰富度,但不影响瘤胃微生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能量 蛋白质 瘤胃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余道宁 王佟 +4 位作者 马晓明 张德荣 欧杰次仁 洛桑顿珠 梁春年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3,共5页
采集西藏地区5个牦牛类群(西藏高山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共49头牦牛的血样,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SNP变异检测结果表... 采集西藏地区5个牦牛类群(西藏高山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共49头牦牛的血样,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SNP变异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滤后得到7655923个SNP位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西藏地区不同牦牛群体之间的基因杂合度差异并不显著,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度下降现象,类乌齐牦牛的观测杂合度最高,为0.3364;群体结构分析发现,5个牦牛类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现象。说明目前西藏牦牛各群体整体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群体保种工作,以确保不同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蠕形蚤病的防治
4
作者 米玛次仁 欧杰次仁 +2 位作者 巴桑旺堆 索朗思珠 李家奎 《养殖与饲料》 2020年第9期78-79,共2页
牦牛蠕形蚤病是牦牛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在我国牦牛产区(如西藏、青海、甘肃等)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高山牧场,发病时间在每年的10月至第2年的3月,临床引起牦牛消瘦、贫血、流产等症状,严重感染时甚至可致牦牛死亡。治疗本病可以采用0.03... 牦牛蠕形蚤病是牦牛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在我国牦牛产区(如西藏、青海、甘肃等)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高山牧场,发病时间在每年的10月至第2年的3月,临床引起牦牛消瘦、贫血、流产等症状,严重感染时甚至可致牦牛死亡。治疗本病可以采用0.03%的溴氰菊酯溶液进行药浴,口服或者注射0.2 mg/kg伊维菌素,可以有效防治牦牛蠕形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蠕形蚤 寄生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TBC1D7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张娟香 欧杰次仁 +6 位作者 喇永富 马晓明 吴晓云 郭宪 褚敏 阎萍 梁春年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为探究西藏牦牛Tre2-Bub2-CDC16结构域家族成员7(TBC1D7)基因的特征及结构,利用RT-PCR克隆了TBC1D7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了TBC1D7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 为探究西藏牦牛Tre2-Bub2-CDC16结构域家族成员7(TBC1D7)基因的特征及结构,利用RT-PCR克隆了TBC1D7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了TBC1D7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及脂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TBC1D7基因的CDS区全长为882 bp,共编码29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兔的最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牦牛TBC1D7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属于亲水性蛋白,主要存在细胞核中,且该蛋白具有24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蛋白的高级结构由α-螺旋(65.53%)、延伸连(3.75%)、β-转角(3.75%)和无规则卷曲(29.96%)构成。qPCR检测结果显示,TBC1D7基因在西藏牦牛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TBC1D7基因 克隆 生物学分析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