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3 位作者 张志春 甄国赟 孙丰豪 欧建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1,共11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铁(铝)键合碳 土壤碳库稳定性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语言的高原地区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幅值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秀英 金欣 +2 位作者 黄志凤 欧建芳 罗少辉 《河南科技》 2020年第34期144-149,共6页
为探究西宁地区地闪频次与雷电流幅值的关系,利用2013—2017年闪电定位监测数据,运用R语言研究该区域内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幅值变化特征,通过可视化直观展示两者间的相关性,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建立基于地闪频次的小时雷电流幅值回归模型... 为探究西宁地区地闪频次与雷电流幅值的关系,利用2013—2017年闪电定位监测数据,运用R语言研究该区域内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幅值变化特征,通过可视化直观展示两者间的相关性,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建立基于地闪频次的小时雷电流幅值回归模型。结果表明,2013—2017年西宁市辖区内小时地闪频次最大为98次,雷电流幅值最大值为138 kA;地闪频次极值点处,雷电流幅值为峰值或在峰值左右;累计时次内的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幅值最大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56(N=29);基于地闪频次拟合的小时雷电流幅值回归模型能够解释观测值73%的方差,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可用于小时雷电流幅值的预测。但由于样本有限,需要在多资料融合的基础上研究闪电定位监测数据,才能使模型稳定性更强,更深入了解雷电流幅值变化的机制,从而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和雷电灾害调查提供技术指标,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幅值 地闪频次 统计分析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