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2种不同缝线缝合打结法的比较
1
作者
欧作强
蒋丹华
+3 位作者
黄高杰
李永明
黄名
曾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在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22年5月70例膈膨升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的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打结方...
目的探讨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在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22年5月70例膈膨升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的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打结方法的不同分为改良组(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n=30)和常规组(腔内缝合打结法,n=40),比较2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及有无线结松开或膈膨升复发等。结果7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35.3±7.4)min vs.(64.7±10.8)min,t=13.521,P=0.000]。2组术中出血量、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中和术后动脉血气pH值、PO_(2)、PCO_(2)和术后术侧膈肌轻微上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均无线结松开和膈膨升复发,无死亡。结论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采用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安全可行、疗效确切,且简单易操作,具有一定腔镜手术基础的医生可快速掌握,适宜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缝合打结法
胸腔镜
膈肌折叠术
小儿膈膨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7
2
作者
韦艳妮
廖丹
+2 位作者
欧作强
梁文婷
廖桂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新生儿外科病房收治的行肠造瘘手术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等。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
目的了解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新生儿外科病房收治的行肠造瘘手术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等。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手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1例,8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31.28%。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24例次)、胃肠道感染(24例次)和血流感染(23例次)为主,医院感染病例检出49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9.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妊娠情况、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造瘘位置、造瘘方式、术后使用呼吸机、术后开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胎龄[OR=0.806,95%CI(0.676~0.962)]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0.484,95%CI(0.247~0.948)]是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出生低胎龄和NEC是引起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新生儿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肠造瘘术
医院感染
手术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被引量:
7
3
作者
蒋丹华
欧作强
+1 位作者
刘萍萍
黎新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目的 探讨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价值。方法 纳入304例新生儿NEC,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转归不良组(n=64,接受急性期手术治疗)及转归良好组(n=240,接受急性期保守治疗)。比较组间高频肠道超声表现的差异,应用log...
目的 探讨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价值。方法 纳入304例新生儿NEC,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转归不良组(n=64,接受急性期手术治疗)及转归良好组(n=240,接受急性期保守治疗)。比较组间高频肠道超声表现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独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肠道超声征象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价值。结果 转归不良组64例术中均见肠管坏死或穿孔;转归良好组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转归不良组患儿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及肠梗阻超声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相比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腹腔积液透声情况更差、深度更深(P均<0.05)。高频肠道超声检出肠梗阻、腹腔积液透声差及腹腔积液深度>18.1 mm是新生儿NEC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其联合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5,敏感度为93.66%,特异度为82.32%。结论 高频肠道超声可用于评估新生儿N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肠穿孔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2种不同缝线缝合打结法的比较
1
作者
欧作强
蒋丹华
黄高杰
李永明
黄名
曾甜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广西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基金
广西儿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桂科AD22035121)
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20059)
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A20230351)。
文摘
目的探讨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在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22年5月70例膈膨升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的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打结方法的不同分为改良组(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n=30)和常规组(腔内缝合打结法,n=40),比较2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及有无线结松开或膈膨升复发等。结果7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35.3±7.4)min vs.(64.7±10.8)min,t=13.521,P=0.000]。2组术中出血量、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中和术后动脉血气pH值、PO_(2)、PCO_(2)和术后术侧膈肌轻微上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均无线结松开和膈膨升复发,无死亡。结论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采用改良Prolene线双头针“U”型缝合联合腔外腔内结合打结法安全可行、疗效确切,且简单易操作,具有一定腔镜手术基础的医生可快速掌握,适宜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开展。
关键词
腔内缝合打结法
胸腔镜
膈肌折叠术
小儿膈膨升
Keywords
Intracavity suture knotting method
Thoracoscopy
Diaphragm plication
Diaphragm eventration in infants
分类号
R726.5 [医药卫生—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7
2
作者
韦艳妮
廖丹
欧作强
梁文婷
廖桂姨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
出处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文摘
目的了解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新生儿外科病房收治的行肠造瘘手术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等。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手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1例,8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31.28%。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24例次)、胃肠道感染(24例次)和血流感染(23例次)为主,医院感染病例检出49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9.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妊娠情况、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造瘘位置、造瘘方式、术后使用呼吸机、术后开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胎龄[OR=0.806,95%CI(0.676~0.962)]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0.484,95%CI(0.247~0.948)]是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出生低胎龄和NEC是引起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新生儿加以重视。
关键词
新生儿
肠造瘘术
医院感染
手术后
影响因素
Keywords
neonate
enterostomy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post-op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分类号
R181.32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被引量:
7
3
作者
蒋丹华
欧作强
刘萍萍
黎新艳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超声医学科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6-699,共4页
基金
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20059)。
文摘
目的 探讨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价值。方法 纳入304例新生儿NEC,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转归不良组(n=64,接受急性期手术治疗)及转归良好组(n=240,接受急性期保守治疗)。比较组间高频肠道超声表现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独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肠道超声征象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价值。结果 转归不良组64例术中均见肠管坏死或穿孔;转归良好组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转归不良组患儿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及肠梗阻超声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相比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腹腔积液透声情况更差、深度更深(P均<0.05)。高频肠道超声检出肠梗阻、腹腔积液透声差及腹腔积液深度>18.1 mm是新生儿NEC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其联合预测新生儿NEC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5,敏感度为93.66%,特异度为82.32%。结论 高频肠道超声可用于评估新生儿NEC。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肠穿孔
超声检查
Keywords
infant,newborn
enterocolitis,necrotizing
intestinal perforation
ultrasonography
分类号
R722.1 [医药卫生—儿科]
R445.1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胸腔镜膈肌折叠术治疗小儿膈膨升2种不同缝线缝合打结法的比较
欧作强
蒋丹华
黄高杰
李永明
黄名
曾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韦艳妮
廖丹
欧作强
梁文婷
廖桂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高频肠道超声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蒋丹华
欧作强
刘萍萍
黎新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