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支槽影响下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布坚参 假拉 +2 位作者 德庆 白珍 次旦巴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2-870,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2月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动力、水汽条件等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天气中高纬度均以经向型环流形势为主,从长波槽脊配置可分为长波槽型和横槽型两大类;西...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2月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动力、水汽条件等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天气中高纬度均以经向型环流形势为主,从长波槽脊配置可分为长波槽型和横槽型两大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伊朗高压东北发展对南支槽加深和缓慢东移起到关键作用。南支槽区560 dagpm线在30°N以南,并东移至70°E附近或以东时西藏高原南部开始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区附近涡度场变化反映了南支槽强度特征,中高层强辐散对南支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水汽主要源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对东部降雪起到补充作用,南支槽前高空西南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同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大地形抬升,有利于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成云;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变化及中心的移动方向,对降雪的强度、落区和时段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暴雪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聂拉木降雪天气中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次旦巴桑 穷达 德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2期11420-11425,共6页
利用500 hPa高度场、风场、200hPa高空急流、5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上中旬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出现强降水天气中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上冬季强降水与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路径有直... 利用500 hPa高度场、风场、200hPa高空急流、5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上中旬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出现强降水天气中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上冬季强降水与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路径有直接影响;高空急流轴的方向和位置可以判断主要水汽的来源和输送方向,14 ~ 16日强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是高原南部70° ~90.E,30.N以南的风场上一致的西南风与聂拉木10 mm以上的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降水 水汽输送 降雪天气 聂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测站降水与TRMM估测降水一致性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罗布坚参 翟盘茂 +3 位作者 假拉 吴璐 赤曲 次旦巴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9-1125,共7页
利用124个测站2011—2012年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辨率为0.25°×0.25°的TRMM估测降水和DEM高程数据,采用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和准确性指标,分析了西藏高原TRMM估测降水整体表现能力及海拔高度对降水估测影响。结果表明:T... 利用124个测站2011—2012年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辨率为0.25°×0.25°的TRMM估测降水和DEM高程数据,采用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和准确性指标,分析了西藏高原TRMM估测降水整体表现能力及海拔高度对降水估测影响。结果表明:TRMM估测降水在西藏高原整体趋势较一致,降水量级偏大,次数偏多;平均无降水准确率远高于平均有降水准确率,漏测率低而空测率高,降水量大的测站TRMM估测能力相对强。西藏高原上大部分测站处于相对低洼(河谷)地带,海拔高度差较小的区域TRMM估测降水与测站降水误差小,较大的区域误差则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TRMM 平均3 h降水量 海拔高度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低涡切变类的降水成因分析
4
作者 余燕群 次旦巴桑 +1 位作者 增冉珍 仁拉姆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向的右前方。通过热力成像图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峰值切线上,其动力热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较为特殊,其蜗度分布层较浅,在500hPa附近较为密集,其中心强度较弱,最中心部位的压力值大概在1X10^(-5)S^(-1),同时,从涡度图像上能够清晰的看出在高原上通过宽阔的负涡区(400hPa的位置大概在-1. 2X10^(-5)S^(-1));其周围的符合强度也相对较弱,在符合地区存在有较厚的辐射层,而在冷空气部分的侵入下,该地区的垂直奉献加剧了当地的大气层的不稳定行,为降雨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动力热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中心集合预报产品在西藏降水预报中的解释应用
5
作者 次旦巴桑 赤曲 +1 位作者 普布卓玛 德庆卓嘎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1年第1期18-26,共9页
集合预报系统不仅给出单一的最佳可能预报,还能定量地预估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文章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预报产品,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集合降水预报格点场插值到西藏39个观测站点上,并对其结果计算集合成员的算术平均和标准差(... 集合预报系统不仅给出单一的最佳可能预报,还能定量地预估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文章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预报产品,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集合降水预报格点场插值到西藏39个观测站点上,并对其结果计算集合成员的算术平均和标准差(离散度),发现集合预报对冬季24小时降水量≥5 mm的强降雪预估偏弱,特别是日喀则、山南和昌都的表现尤为明显;根据各季节降水的集合离散度发现,集合预报对低海拔可预报性差,夏季不确定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集合预报 强降水 一般性降水 T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高影响天气指标及实况数据订正反演
6
作者 格央 德庆卓嘎 次旦巴桑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2-798,共7页
针对青藏铁路运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吸收国内外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结冰、积雪、雷电、暴雨等8个铁路高影响天气要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区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通用于西藏高原铁路的交通气象指数预报模型... 针对青藏铁路运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吸收国内外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结冰、积雪、雷电、暴雨等8个铁路高影响天气要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区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通用于西藏高原铁路的交通气象指数预报模型,并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铁路沿线天气实况的订正反演。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实现了对西藏铁路沿线降雨、降雪、大风等高影响天气要素的客观预报和实况反演,有效提高了西藏高原铁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监测能力,对提高铁路的运营率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影响天气 预报方法 订正反演 实况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18年藏北强降雪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
7
作者 余燕群 熊秋芬 次旦巴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35-139,共5页
为藏北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8-2018年西藏藏北1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其强降雪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8年藏北强降雪天气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1997年强降雪天气次... 为藏北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8-2018年西藏藏北1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其强降雪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8年藏北强降雪天气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1997年强降雪天气次数最多,出现27次,2011年出现次数最少,仅5次;强降雪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10月至翌年5月;藏北的强降雪天气主要以大雪和暴雪天气为主,其中大雪天气占62%,暴雪天气>30%;中东部各站强降雪天气初日最早出现在9月上旬,偏西的各站较东部各站偏晚20 d;强降雪终日主要集中在5月和6月下旬;藏北强降雪天气的雪量和空间分布区域性差异很明显,呈西部少东部多的变化趋势;强降雪天气的次数存在准3 a、6 a和20 a的周期变化,准6 a的周期变化一直存在;藏北强降雪天气环流主要分为南部印度低压型、西风槽型、低涡-切变型和伊朗高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气候特征 环流形式 藏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近30年大风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格桑卓玛 次旦巴桑 +1 位作者 增太措 巴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1-27,共7页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选取1981~2010年间日喀则地区7个观测站大风气象资料,分析日喀则地区西部和南部边缘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大风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两个季节,秋季次之,夏季最少.近30年中,西部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90年代最少,30年中两个高值年和四个低值年,峰值出现在1984年,年大风日数在80年代波动较大,之后基本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南部边缘地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30年中有4个高值年和3个低值年,年大风日数整体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值.结合日喀则地区气象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该地区大风天气主要由高空急流、高空冷热平流活动、低空升温降压以及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日喀则 天气变化特征 大风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