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1
作者 樵凡原 王飞 张昌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中,有5例使用Pipeline血液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有3例单纯使用PED,有5例使用Tubridge密网支架(TB)辅助弹簧圈栓塞,有1例单纯使用TB。4例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时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余均未见动脉瘤显影。1例使用TB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1例单纯使用PED的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随访时改良Rankin(mRS)评分为2分;余12例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mRS评分均为0分。13例患者随访时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BBA安全有效,但围术期有潜在动脉瘤再出血和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颈内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樵凡原 徐睿 +1 位作者 张晓冬 朱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介入治疗的110例UIA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 d内患者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无急性微缺血病变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介入治疗的110例UIA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 d内患者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无急性微缺血病变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微缺血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微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UIA患者中有56例(50.9%)出现微缺血病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术后微缺血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2.909,P=0.015,95%CI=1.233~6.862)、瘤体直径大(OR=2.590,P=0.033,95%CI=1.078~6.222)、氯吡格雷抵抗(OR=4.369,P=0.010,95%CI=1.419~13.456)和支架辅助栓塞(OR=3.474,P=0.045,95%CI=1.029~11.724)为微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UIA介入术后微缺血发生率高,有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发生率更高。应重视具有危险因素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可能会降低微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弥散加权成像 微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