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育种相关数据及大数据技术育种利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樊龙江 王卫娣 +3 位作者 王斌 叶楚玉 舒庆尧 张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9,共10页
从18世纪首次获得人工杂交种到如今基因工程育种,作物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同时几百年的育种历程积攒了大量育种数据,特别是近年来伴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作物育种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数据,形成了育种大数据。2012年以来在商业... 从18世纪首次获得人工杂交种到如今基因工程育种,作物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同时几百年的育种历程积攒了大量育种数据,特别是近年来伴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作物育种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数据,形成了育种大数据。2012年以来在商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迅猛的大数据技术,致力于解决大数据采集、存储及处理等壁垒,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初露端倪。本文利用创新方法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流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了育种领域已有资源和目标达成的矛盾问题,提出大数据育种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的创新方案,明确了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育种领域的框架和实现目标。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育种技术,拟采集和整合已有育种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自动采集等,从而能够平衡育种数据膨胀/利用和育种需求产生的矛盾;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育种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作物育种方法理念的创新,可以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撑和一个育种新途径;为解析生物学数据与目标农艺性状的关系提供信息,加快育种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育种 大数据技术 育种方法 大数据育种技术 创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樊龙江 颜启传 +1 位作者 臧荣春 徐媛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sh2胚乳突变体为试材,以普通杂交玉米为对照,测定了两者的某些结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遗传造成的胚乳淀粉积累不足,而某些生理指标(如α、β淀粉酶活性)和胚的功能与普通杂交玉米差异不大.
关键词 超甜玉米 种子活力 出苗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露水和喷水去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樊龙江 吴建国 +2 位作者 石春海 叶伟宗 吴月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研究了在不同季节利用天然露水和人工喷水进行籼稻去雄的效果.结果表明,将颖壳剪去2/3后,经过夜露水或喷水去雄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1%和2.8%,异交结实率分别达到34.2%和29.2%.显微镜观察表明,露水和喷水可使水稻花粉吸水胀破.该去... 研究了在不同季节利用天然露水和人工喷水进行籼稻去雄的效果.结果表明,将颖壳剪去2/3后,经过夜露水或喷水去雄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1%和2.8%,异交结实率分别达到34.2%和29.2%.显微镜观察表明,露水和喷水可使水稻花粉吸水胀破.该去雄方法在籼稻育种上可以作为一个简便快速的去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天然露水 人工喷水 去雄方法 季节 自交结实率 异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种子处理技术提高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樊龙江 颜启传 +1 位作者 徐媛 阮松林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以sh2胚乳突变体(超甜3号)为试材,设计了引发(Priming)、包衣(Coating)和渗入3种方法进行种子处理,并分早播、适播、迟播三期播种,考察种子处理方法对提高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等的影响.结果表... 以sh2胚乳突变体(超甜3号)为试材,设计了引发(Priming)、包衣(Coating)和渗入3种方法进行种子处理,并分早播、适播、迟播三期播种,考察种子处理方法对提高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处理方法对提高早春低温条件下播种的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等有显著的效果,提高田间出苗率最大幅度为7.7%;其中以甘油或丙酮渗入、包衣等方法处理效果较好.根据甜玉米种子表面皱缩易造成种皮损伤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甜玉米 田间出苗率 种子处理 种子活力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水稻基因组序列中挖掘生物信息 被引量:4
5
作者 樊龙江 郭兴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61,共7页
重点介绍了在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方面取得的几项最新研究结果.内容主要包括:水稻基因组被证实曾发生过全基因组倍增;水稻基因组大小变化的趋势;水稻籼粳亚种的分化时间比以前估计的100万年前要迟得多;对水稻基因产生GC含量负梯度现象的... 重点介绍了在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方面取得的几项最新研究结果.内容主要包括:水稻基因组被证实曾发生过全基因组倍增;水稻基因组大小变化的趋势;水稻籼粳亚种的分化时间比以前估计的100万年前要迟得多;对水稻基因产生GC含量负梯度现象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基因组 全基因组倍增 籼粳分化时间 基因组大小 GC含量梯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作物在美国 被引量:3
6
作者 樊龙江 周雪平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美国 管理模式 商品化种植 转基因作物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二○”增效剂在南方杂交稻制繁种区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樊龙江 段宪明 +1 位作者 马华升 黄槐卿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78-282,共5页
1988年在我国南方十二省杂交稻制繁种区计4.8万亩面积上进行了“九二○”增效剂的应用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增效剂能提高“九二○”的功效。使“九二○”用量减少50%,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这种增效剂还可以提早不育系花时0.5~1.... 1988年在我国南方十二省杂交稻制繁种区计4.8万亩面积上进行了“九二○”增效剂的应用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增效剂能提高“九二○”的功效。使“九二○”用量减少50%,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这种增效剂还可以提早不育系花时0.5~1.0小时,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有利于异交结实,使制繁种产量提高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制种 九二0 增效剂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学学科分类及其学科群建设构想
8
作者 樊龙江 陈莉华 李安华 《中国农业教育信息》 1996年第4期44-45,共2页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其中很多种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农林害虫、人畜传染病的传播介体和益虫等。昆虫学是一门历史久远但又是蓬勃发展的学科,它是研究昆虫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控制有害昆...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其中很多种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农林害虫、人畜传染病的传播介体和益虫等。昆虫学是一门历史久远但又是蓬勃发展的学科,它是研究昆虫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控制有害昆虫,发展及利用有益昆虫的科学。近年来,昆虫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城市昆虫、资源昆虫、昆虫生态、医学昆虫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极大丰富了整个昆虫学科的学科领域,形成了农业昆虫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昆虫学 学科分类 农业昆虫学 建设构想 学科群 昆虫学科 带头学科 浙江农业大学 资源昆虫 养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石春海 吴建国 +2 位作者 朱军 樊龙江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 ,但主要为二倍体母株的核基因效应 ,其次为三倍体胚乳核基因效应 .基因加性效应在稻米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表现中起着主要作用 ,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前期为主 ,其中开花后第 8~14日是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各遗传体系在接近稻米成熟时 (开花后第2 2~ 2 8日 )的新基因表达量尤其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会明显下降 ,一些基因效应尤其是净细胞质效应存在着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条件和非条件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发育遗传 精米重量 遗传方差 条件遗传方差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MITE位点间多态性(IMP)标记开发及其遗传作图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玉龙 桂毅杰 +3 位作者 肖炳光 薄世平 严广号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5-661,共7页
为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上进行IMP(inter-MITE polymorphism,MITE位点间多态性)标记开发,利用美国烟草基因组测序数据和MITE(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结构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 为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上进行IMP(inter-MITE polymorphism,MITE位点间多态性)标记开发,利用美国烟草基因组测序数据和MITE(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结构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11 581组具有特异TIR(terminal inverted repeat,末端重复元件)序列的MITE及其多序列联配结果,并根据联配结果设计219条烟草IMP引物;利用9个不同类型烟草代表性品种进行测试,其中119条引物PCR扩增成功,引物开发成功率为54.6%;进一步对一个烤烟遗传群体亲本‘红花大金元’和‘HicksBroadleaf’进行标记筛选,共获得29个多态性标记,群体检测表明有21个标记可以整合定位到一个SSR标记遗传连锁图上.说明IMP标记在烟草中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分子标记,但跟其他标记一样表现出较低的多态性,需高通量检测平台与之配套来提高其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TE) MITE位点间多态性(IMP)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技术的优化设置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建国 石春海 樊龙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62,共4页
以完整甘蓝型油菜籽为样品,研究了不同光谱预处理和回归统计方法在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分析油菜籽中芥酸和硫甙的含量时,对建立回归方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对校正结果影响较大,不同光谱数学处理以2阶导数处理较好,在各阶... 以完整甘蓝型油菜籽为样品,研究了不同光谱预处理和回归统计方法在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分析油菜籽中芥酸和硫甙的含量时,对建立回归方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对校正结果影响较大,不同光谱数学处理以2阶导数处理较好,在各阶导数处理中存在着交叉现象,对于芥酸和硫甙都可找到一些较好的处理组合。对于芥酸,除趋势变换法(De-trending)散射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有明显效果。但散射处理对硫甙分析效果不如芥酸明显。回归统计方法对建立芥酸和硫甙的回归方程影响最为有效,两者表现一致,其中以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效果最好。对于芥酸和硫甙,采用“标准正态变量转换(SNV)+趋势变换法(De-trending)/2,4,4,1/MPLS”的组合建立回归方程效果较好,检验平均偏差(Bias)分别小至-0.405和0.315,而检验决定系数(RSQ)分别高至0.982和0.972。本研究采用整粒小样品(3g)来分析,效果较好,可直接用于育种早世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芥酸 硫甙 近红外反射光谱 测定技术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叶绿体基因组拼接及系统进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张翔 王营营 +2 位作者 付菲 叶楚玉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为了优化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的获取和拼接方法,以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嫩绿叶为材料,不需分离叶绿体DNA,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短序列及叶绿体基因组高度保守的特性,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组装拼接出叶绿体DNA序列,并... 为了优化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的获取和拼接方法,以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嫩绿叶为材料,不需分离叶绿体DNA,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短序列及叶绿体基因组高度保守的特性,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组装拼接出叶绿体DNA序列,并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进行补洞.最终获得东乡野生稻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大小为134 537bp,大、小单拷贝区和反向互补重复区大小分别为80 585bp,12 346bp,20 803bp,共注释叶绿体基因152个.基于获取的东乡野生稻及其他稻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支持已有的关于栽培籼粳稻起源的结论,即栽培籼粳稻分别与野生稻聚类到2个亚群中,其中粳稻与中国普通野生稻聚在1个亚群中,表明粳稻驯化起源于中国,而籼稻起源于另外一次独立驯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叶绿体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水稻驯化 东乡野生稻(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菰(Zizania latifolia)主要农艺性状及其驯化育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营营 黄璐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5,共7页
通过收集我国菰野生资源和半野生资源并进行驯化育种,获得了株型紧凑、茎叶粗壮直立的2个半驯化菰材料"加油1号"和"戈山1号",并以该半驯化菰为育种材料,对它们的染色体基数、花期、花序结构、种子性状及发芽率等进... 通过收集我国菰野生资源和半野生资源并进行驯化育种,获得了株型紧凑、茎叶粗壮直立的2个半驯化菰材料"加油1号"和"戈山1号",并以该半驯化菰为育种材料,对它们的染色体基数、花期、花序结构、种子性状及发芽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菰(Zizania latifolia)染色体数为2n=34条,不同于北美菰;"加油1号"的花期主要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之间,总体比野生菰早约15d,比"戈山1号"晚约10d;在菰花序中雌雄花比例约为1∶1.8,并首次绘制了其花序模式图;"加油1号"菰糙米千粒质量为12.7g,粒长和宽分别为9.70mm和1.48mm,比北美沼生菰(Z.palustris)偏小;电镜观察发现菰米淀粉粒排列规则;采用改良的种子处理方法,菰种发芽率可以达到62.9%.本研究获得的半驯化菰材料开花正常,株型紧凑,为实现中国菰驯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遗传材料,但在落粒性和花期等目标农艺性状上还有待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育种 农艺性状 花序模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欢 张文英 樊龙江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5,共5页
作物育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多学科交叉、多种方法并存的基本格局。本文针对当前作物育种方法面临的问题,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虚拟育种和基因组重测序等前沿育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关键词 作物育种方法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外源抑制物质控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简报)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宪明 樊龙江 +1 位作者 马华升 黄槐卿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331-332,共2页
籼型杂交稻制种中,种子在成熟后期易穗萌或发生萌发性生理变化而严重影响种子播种品质和耐藏性,这一直是困扰杂交稻制种的大问题。作者从1987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规律和化控途径,现已初步研制成专用于杂交稻种子的穗萌抑制剂。1... 籼型杂交稻制种中,种子在成熟后期易穗萌或发生萌发性生理变化而严重影响种子播种品质和耐藏性,这一直是困扰杂交稻制种的大问题。作者从1987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规律和化控途径,现已初步研制成专用于杂交稻种子的穗萌抑制剂。1989~1990年度专门在籼优63制种田进行穗萌抑制剂和其它普通植物生长抑制剂、延滞剂控制穗萌效果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制种 外源抑制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基因转录起始频率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扬 徐国华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利用UniGene数据库转录本序列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有全长mRNA序列数据的基因进行其转录本5端序列的比对,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前所有转录本的启始位点信息.通过7种植物17437个基因的分析表明,植物基因平均在171 bp(mRNA水平上)或17... 利用UniGene数据库转录本序列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有全长mRNA序列数据的基因进行其转录本5端序列的比对,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前所有转录本的启始位点信息.通过7种植物17437个基因的分析表明,植物基因平均在171 bp(mRNA水平上)或174 bp(基因组水平上)的区间内转录启始,转录频率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为此我们研发了基因转录启始频率分析程序包PIFMaker,并基于以上分析获得的数据,建立了植物基因转录频率数据库(PIFdb,http://ibi.zju.edu.cn/bioinplant/).本研究分析基于该数据库第2版(Release 2.0)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位点 转录起始频率 UNIGENE PIFdb 水稻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17
作者 樊龙江 黄丹 《科技通报》 1990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阐述了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其各种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以前各种评估方法难以消除的误差,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科研能力 评估方法
全文增补中
新形势下农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18
作者 陈莉华 周月群 樊龙江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6年第3期22-25,共4页
关键词 农业高校 重点学科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系统进化(英文) 被引量:7
19
作者 叶晓倩 赵忠辉 +5 位作者 朱全武 王营营 林张翔 叶楚玉 樊龙江 须海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412,共9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茶树品种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进行测定,拼接补洞后再利用Sanger测序法对序列进行验证,最终得到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KF562708.1).该基因组大小为157 085bp,其中大...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茶树品种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进行测定,拼接补洞后再利用Sanger测序法对序列进行验证,最终得到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KF562708.1).该基因组大小为157 085bp,其中大单拷贝区的长度为86 642bp,小单拷贝区的长度为18 283bp,反向重复区的长度为26 080bp,共注释叶绿体基因134个.与韩国茶树品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对,在编码区发现15个基因发生了非同义突变,在非编码区有100多个多态性位点,这些突变可作为茶树品种鉴定的DNA标记.同时,选取12个中国茶树品种,对其叶绿体基因组上的特异性片段(ycf1,psbA-trnH,psbK-psbI-psbI)进行测序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在进化树上分为2个亚群,其中凌云白毛茶"单独形成一支,其他11个品种形成一支;而11个品种中,龙井瓜子"龙井长叶"龙井圆叶"中茶102"形成一支,自展支持率为100%.表明利用叶绿体基因片段可有效区分茶树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43 叶绿体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亲缘关系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非编码小RNA研究进展(英文)
20
作者 沈恩惠 刘扬 +1 位作者 叶楚玉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在植物和动物中存在着大量非编码小RNA,它们通过对靶标mRNA直接切割或在转录后抑制其翻译对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该领域在以下2方面的研究进展.1)微RNA(miRNA)介导的具有相位排列的小干扰RNA(phasiRNA):由miRNA介导的phasi... 在植物和动物中存在着大量非编码小RNA,它们通过对靶标mRNA直接切割或在转录后抑制其翻译对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该领域在以下2方面的研究进展.1)微RNA(miRNA)介导的具有相位排列的小干扰RNA(phasiRNA):由miRNA介导的phasiRNA可由编码和非编码位点产生;介绍了phasiRNA产生的模式特征,以及phasiRNA和miRNA的进化机制.2)介绍了最近出现的内源miRNA诱捕靶标(endogenous target mimics,eTMs)研究进展,包括利用人工诱捕靶标检验miRNA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计算识别eTM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 小干扰RNA 相位排列的小干扰RNA 内源诱捕靶标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