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樊纪彩 朱贵芹 +1 位作者 刘岳鹏 岳冬梅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0-946,共7页
目的分析胸部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胸部微创手术患者158例,男77例,女81例,年龄50~7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围术期可能对术后疼痛产... 目的分析胸部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胸部微创手术患者158例,男77例,女81例,年龄50~7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围术期可能对术后疼痛产生影响的资料,尤其是围术期急性疼痛相关资料。采用Boruta算法进行变量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分析围术期急性疼痛指标预测术后慢性疼痛的效能,采用XGboost+Shapley加性解释(SHAP)分析方法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具体描述术后动肩疼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结果Boruta法筛选出与术后慢性疼痛相关的指标为术后动肩疼痛、术后疼痛轨迹、术后咳嗽疼痛、经肋缝合、手术入路、背阔肌保留和瘢痕长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动肩疼痛(OR=1.69,95%CI 1.32~2.17)和经肋缝合(OR=0.28,95%CI 0.09~0.91)与术后慢性疼痛相关。术后动肩疼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相关且在各种围术期急性疼痛指标中具有最大的AUROC为0.714(95%CI 0.678~0.749)。SHAP分析显示术后动肩疼痛评分3分以上才会导致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且术后动肩疼痛评分3分以上对术后慢性疼痛贡献的线性回归拟合显示β值为0.291(95%CI 0.242~0.341),同时,SHAP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导致术后慢性疼痛方面,术后动肩疼痛与瘢痕长度和手术入路之间可能有弱协同作用(0.1<交互值<0.5)。结论各种围术期急性疼痛指标中,动肩疼痛评分3分以上是胸部微创手术后慢性疼痛的良好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微创手术 术后慢性疼痛 围术期急性疼痛 独立危险因素 Shapley加性解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