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脊索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樊根涛 孙国静 +4 位作者 黎承军 周光新 蔡滕 施鑫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48,共2页
副脊索瘤( Parachordoma )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至今其组织起源不明, Laskowski 于1955年首先描述了此病[1],1977年Dabska [2]报道了10例此病并定义为副脊索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混合瘤和肌上皮瘤归为一类[3]。... 副脊索瘤( Parachordoma )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至今其组织起源不明, Laskowski 于1955年首先描述了此病[1],1977年Dabska [2]报道了10例此病并定义为副脊索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混合瘤和肌上皮瘤归为一类[3]。其特点是无痛、缓慢生长、偶伴有复发和转移。病例报道总数至今未超过70例。广泛的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脊索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中央脊髓综合征治疗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樊根涛 郭国栋 +1 位作者 周光新 刘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7-430,共4页
急性创伤性中央脊髓综合症(acute 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ATCCS)是最常见的急性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其诊断主要依靠受伤机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有保守和手术治疗,文中针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中央脊髓综合症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治疗前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樊根涛 蔡滕 +4 位作者 周光新 黎成军 孙国静 施鑫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4-737,共4页
目的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于评估骨肉瘤预后的意义尚有不同观点。文中分析骨肉瘤患者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 目的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于评估骨肉瘤预后的意义尚有不同观点。文中分析骨肉瘤患者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骨肉瘤患者,经过6个月~8年(平均5.6年)随访。回顾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LDH、ALP浓度与骨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LDH、ALP升高组患者PFS和OS短,与LDH、ALP不升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肉瘤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反映患者预后,可作为预示骨肉瘤预后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乳酸脱氢酶 碱性磷酸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樊根涛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79,共3页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机体各种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文中综述MIF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恶性肿瘤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肿瘤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滕 樊根涛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3,共3页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神经营养因子。最近研究表明PEDF具有抗血管生存活性,并对多种人类肿瘤表现出抗肿瘤作用。PEDF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因子应用于临床。文中综述P...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神经营养因子。最近研究表明PEDF具有抗血管生存活性,并对多种人类肿瘤表现出抗肿瘤作用。PEDF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因子应用于临床。文中综述PEDF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为肿瘤治疗寻找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肿瘤生长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滕 樊根涛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3-996,共4页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抗血管生成、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和异体移植模型中都显示出有效的抗骨肉瘤活性。临床试验表明,IFN可作为骨肉瘤手术治疗单一辅助药物,并能明显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文中就IFN在骨...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抗血管生成、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和异体移植模型中都显示出有效的抗骨肉瘤活性。临床试验表明,IFN可作为骨肉瘤手术治疗单一辅助药物,并能明显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文中就IFN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骨肉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官能团对骨肉瘤Saos-2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何鹏 周幸 +7 位作者 流小舟 丛宇 徐海栋 樊根涛 周光新 施鑫 吴苏稼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3-707,共5页
目的肿瘤假体置换是目前治疗骨肉瘤的常用手段,功能化假体的设计和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肿瘤细胞周围微环境对肿瘤的增殖、活力和凋亡等行为起重要作用。探讨不同的官能团对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方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片表面接... 目的肿瘤假体置换是目前治疗骨肉瘤的常用手段,功能化假体的设计和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肿瘤细胞周围微环境对肿瘤的增殖、活力和凋亡等行为起重要作用。探讨不同的官能团对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方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片表面接枝不同的化学基团(-CH_3、-COOH、-NH_2、-OH),测定接触角和X线光电子谱确定其表征,采用早期扫描电镜、DAPI、CCK-8法、死/活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检测仪等方法观察不同官能团对骨肉瘤Saos-2细胞的黏附、增殖、活力、凋亡的影响。结果 -CH_3、-NH_2、-OH、-COOH基团的表面接触角分别为(103.0±10.1)°、(58.5±5.7)°、(13.5±0.5)°和(19.1±2.8)°。电镜下可见骨肉瘤Saos-2细胞在含有-NH_2和-COOH基团的材料表面伸展较大,细胞贴壁展开,形态不规则,大多呈梭形和盘状,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紧密;细胞在含有-OH基团的材料表面铺展面积相对较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而含有-CH3基团的材料表面细胞的黏附数量明显较少,不同的官能团对Saos-2细胞黏附、增殖率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COOH≥-NH_2>-OH■-CH_3;而对Saos-2细胞凋亡率和毒性的顺序-CH_3■-OH>-NH_2>-COOH;不同的官能团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CH_3(19.1%)■-OH(7.2%)>-NH_2(4.3%)>-COOH(2.9%)。结论含有-CH_3基团的材料不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并对细胞的凋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膜 官能团 骨肉瘤 SAOS-2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舒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8
作者 方益春 陈勇 +2 位作者 樊根涛 凌中华 冯金柱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4期555-556,共2页
目的:观察天舒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和对脑血管供血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013年6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每晚10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 目的:观察天舒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和对脑血管供血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013年6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每晚10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天舒胶囊(主要由天麻、川芎组成,每粒含生药0.34g),4粒/次,3次/d。疗程1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控制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天舒胶囊 氟桂利嗪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蔡猛 流小舟 +2 位作者 樊根涛 朱岩 周光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法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变量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感染、复发、转移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OR=34.580,95%CI(3.037~393.7)]、术后化疗[OR=0.229,95%CI(0.069~0.755)]、转移[OR=3.914,95%CI(1.391~11.012)]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感染以及复发可影响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而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转移则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四肢 手术 化疗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10
作者 任可 樊根涛 +3 位作者 周志文 吴苏稼 施鑫 陆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70-475,共6页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10.1)个月;骶前肿块直径3.3~19.6(8.7±4.1)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和不高于L_(5)S_(1)间隙水平者分别为6和20例。手术均先取后入路,必要时附加前入路,Ⅰ期切除肿瘤,部分患者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中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载瘤神经根。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评估腰骶椎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并检查有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26例均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60.4±35.3)min,术中出血量(1092.3±568.8)ml。单纯后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者骶前肿块直径11.3~19.6(15.1±3.2)cm,单纯后入路者为3.3~10.9(7.2±2.4)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间隙的6例患者中5例采取了前后联合入路,不超过L_(5)S_(1)间隙的20例均为单纯后入路。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82(45.4±18.2)个月。术后腰骶痛、下肢根性痛均明显缓解,感觉、肌力和二便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7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2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术后20个月时死于肺转移。17例高位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有4例未行内固定重建,其中2例术后脊柱失稳。7例切除载瘤神经根,其中1例同时切除S_(2)和S_(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异常,且未能完全恢复,另6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损害或恢复良好。结论:后入路能直接显露病灶,处理神经根和血管也方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率和复发转移率均能控制在适当水平,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但当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水平或骶前肿块直径达到10 cm以上时,应考虑附加前方入路。脊柱和骨盆之间应力较高,高位骶椎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中应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骨盆的力学连续性。载瘤神经根多已丧失功能,切除单根载瘤神经根不易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邻近神经根具有代偿功能,术中应尽量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 骶椎 重建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