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工科”背景下储能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李巾锭
宋关羽
+8 位作者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尹燕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8-1726,共9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有84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高校对于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储能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及实践育人模式更是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融会贯通,是储能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本文立足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优势,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势资源,构建了三层次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突出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多学科知识通过基础类实验、专业类实验、项目式实验、模块式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融会贯通,并在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实验教学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
15
2
作者
李巾锭
樊林浩
+7 位作者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杜青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9-2106,共8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需求。而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因此其高端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以上难题,天津大学基于丰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经验,突破现有学科和专业束缚,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构建“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天津大学储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企业实习、项目制实践教学、高端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工科”背景下储能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李巾锭
宋关羽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尹燕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机构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
天津大学海洋学院
天津大学智算学部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
出处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8-1726,共9页
基金
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SYJX2024-027)
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TJYGZ34)
+1 种基金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A231005602)
天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项目(LAB2023-03)。
文摘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有84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高校对于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储能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及实践育人模式更是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融会贯通,是储能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本文立足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优势,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势资源,构建了三层次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突出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多学科知识通过基础类实验、专业类实验、项目式实验、模块式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融会贯通,并在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关键词
储能
实验教学
新工科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
15
2
作者
李巾锭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杜青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机构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
天津大学海洋学院
天津大学智算学部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
出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9-2106,共8页
基金
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TJYGZ34)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A231005602)
天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项目(LAB2023-03)。
文摘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需求。而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因此其高端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以上难题,天津大学基于丰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经验,突破现有学科和专业束缚,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构建“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天津大学储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企业实习、项目制实践教学、高端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储能
Keyword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energy storage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工科”背景下储能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巾锭
宋关羽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尹燕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李巾锭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杜青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