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手术对患者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以及白内障防盲手术方法学和并发症的研究。方法:采用优化的视功能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接受防盲手术0.5a以上的患者进行...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手术对患者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以及白内障防盲手术方法学和并发症的研究。方法:采用优化的视功能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接受防盲手术0.5a以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检查及眼部常规检查,对影响手术后视力的因素进行登记。结果: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及生存质量均有显著地改善,大多恢复了生活自理及部分劳动能力,手术前后平均VF得分百分数分别为30.9%,72.2%,手术前后QOL得分百分比分别为35.3%,84.9%,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存在屈光不正及后发性白内障等是患者视功能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白内障防盲手术在解决农村白内障发挥重要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在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算、手术后的随访及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正确处理等方面应引起重视。展开更多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VEGF)是促成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诱生物,目前应用VEGF抑制剂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目前已经或者即将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Macugen,Lucentis,Ava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VEGF)是促成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诱生物,目前应用VEGF抑制剂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目前已经或者即将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Macugen,Lucentis,Avastin,VEGF-trap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56眼9~19岁的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观察组(A组)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56眼9~19岁的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观察组(A组)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照组(B组)给予足矫框架眼镜,两组均进行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在弱视眼矫正视力〉4.7时,除继续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外,增加双眼视觉及立体视觉训练,随访观察24mo。结果:弱视治疗18mo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比较两组的弱视治疗24mo时临床治愈率、脱抑制率、立体视≤100”患者所占百分比。A组临床治愈率为33%,B组为8%,A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4.02,P〈0.05)。A组的脱抑制率为37%,而B组的脱抑制率为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14.43,P〈0.05)。A组立体视≤100”患者占30%,B组占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4.83,P〈0.05)。A组全部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RGPC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感染、结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及眼部磨痛、痒、异物感等不适。在配戴过程中未出现镜片护理方面问题。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应采取积极弱视治疗,两组的有效率达到了100%。配戴RGPCL组24mo脱抑制率、临床治愈率、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组。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应建议患者戴RGPCL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可能地恢复立体视。展开更多
目的:报道利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缝线成功取出巨大球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y,IOFB)。方法:在CT和球内异物的图片的指导下,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7-0缝线取出球内巨大异物。结果:两例都行玻璃体切割...目的:报道利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缝线成功取出巨大球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y,IOFB)。方法:在CT和球内异物的图片的指导下,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7-0缝线取出球内巨大异物。结果:两例都行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球内注射2.5mg头孢他啶和1mg万古霉素,第一例用缝线经角膜缘取出异物,第二例从角膜伤口处取出。视网膜裂孔周围行球内光凝,两例都填充硅油。术后随访,炎症都得到控制,成功地解剖复位。结论:我们报道的为首例利用7-0缝线所做的圈套将球内异物经角膜取出,无需扩大巩膜切口从而避免了对视网膜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手术对患者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以及白内障防盲手术方法学和并发症的研究。方法:采用优化的视功能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接受防盲手术0.5a以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检查及眼部常规检查,对影响手术后视力的因素进行登记。结果: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及生存质量均有显著地改善,大多恢复了生活自理及部分劳动能力,手术前后平均VF得分百分数分别为30.9%,72.2%,手术前后QOL得分百分比分别为35.3%,84.9%,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存在屈光不正及后发性白内障等是患者视功能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白内障防盲手术在解决农村白内障发挥重要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在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算、手术后的随访及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正确处理等方面应引起重视。
文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VEGF)是促成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诱生物,目前应用VEGF抑制剂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目前已经或者即将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Macugen,Lucentis,Avastin,VEGF-trap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文摘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56眼9~19岁的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观察组(A组)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照组(B组)给予足矫框架眼镜,两组均进行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在弱视眼矫正视力〉4.7时,除继续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外,增加双眼视觉及立体视觉训练,随访观察24mo。结果:弱视治疗18mo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比较两组的弱视治疗24mo时临床治愈率、脱抑制率、立体视≤100”患者所占百分比。A组临床治愈率为33%,B组为8%,A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4.02,P〈0.05)。A组的脱抑制率为37%,而B组的脱抑制率为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14.43,P〈0.05)。A组立体视≤100”患者占30%,B组占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4.83,P〈0.05)。A组全部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RGPC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感染、结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及眼部磨痛、痒、异物感等不适。在配戴过程中未出现镜片护理方面问题。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应采取积极弱视治疗,两组的有效率达到了100%。配戴RGPCL组24mo脱抑制率、临床治愈率、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组。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应建议患者戴RGPCL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可能地恢复立体视。
文摘目的:报道利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缝线成功取出巨大球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y,IOFB)。方法:在CT和球内异物的图片的指导下,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7-0缝线取出球内巨大异物。结果:两例都行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球内注射2.5mg头孢他啶和1mg万古霉素,第一例用缝线经角膜缘取出异物,第二例从角膜伤口处取出。视网膜裂孔周围行球内光凝,两例都填充硅油。术后随访,炎症都得到控制,成功地解剖复位。结论:我们报道的为首例利用7-0缝线所做的圈套将球内异物经角膜取出,无需扩大巩膜切口从而避免了对视网膜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