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效果评价及认识 被引量:60
1
作者 樊建明 杨子清 +2 位作者 李卫兵 王冲 何右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水平井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变化规律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期稳产阶段,主要受人工裂缝周围体积压裂未返排液补充能量的影响;二是递减较快阶段,由压裂未返排液能量补充向溶解气驱的转化过程;三是稳定递减阶段,主要...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水平井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变化规律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期稳产阶段,主要受人工裂缝周围体积压裂未返排液补充能量的影响;二是递减较快阶段,由压裂未返排液能量补充向溶解气驱的转化过程;三是稳定递减阶段,主要受溶解气驱的控制,基本符合双曲递减规律。在这些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开发试验效果评价,确定合理的水平井体积压裂衰竭式开发关键技术参数:井距500~600 m,人工裂缝段间距90 m;排量10~12 m3/min,单段入地液量和加砂量分别约为1 100和100 m3;生产流压在初期稳产阶段略大于饱和压力,递减较快阶段略低于饱和压力,稳定递减阶段保持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致密油示范区水平井初期单井产量达到周围定向井的8~10倍;年累积产量达到同样面积直井的1.4~1.8倍,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体积压裂 水平井 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有效裂缝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48
2
作者 樊建明 屈雪峰 +3 位作者 王冲 雷启鸿 成良丙 杨子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0-748,共9页
依据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裂缝类型以高角度构造剪切缝为主,多呈连续台阶式分布,受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和现今应力场的影响,北东向裂缝为优... 依据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裂缝类型以高角度构造剪切缝为主,多呈连续台阶式分布,受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和现今应力场的影响,北东向裂缝为优势渗流方向。天然裂缝主要具有"高角度、小切深、小开度、延伸短"特征;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和单砂层厚度控制,一般粉砂岩中天然裂缝最发育,泥岩中相对不发育,单砂层厚度越小,天然裂缝越发育。在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特征参数定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借助油藏基质和天然裂缝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的油藏综合地质模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反演技术,确定了符合生产特征的有效天然裂缝平面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了天然裂缝对单井产量的贡献率(30.0%~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 天然裂缝 分布特征 有效天然裂缝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储层中硫化氢分布规律、成因及对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樊建明 郭平 +2 位作者 孙良田 张显军 田义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0-94,共5页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高低受储层岩性的控制,碎屑岩储集层天然气不含或贫含硫化氢,其含量最高不超过1%;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气中则较普遍含有硫化氢,有的含量非常高。碳酸盐岩-蒸发岩中的石膏是形成天然气储层中硫化氢的基础。本文概述...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高低受储层岩性的控制,碎屑岩储集层天然气不含或贫含硫化氢,其含量最高不超过1%;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气中则较普遍含有硫化氢,有的含量非常高。碳酸盐岩-蒸发岩中的石膏是形成天然气储层中硫化氢的基础。本文概述了天然气储层中硫化氢形成的地质条件、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并讨论了由于天然气储层中存在硫化氢气体,储层改造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以及由于硫沉积所带来的腐蚀问题对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储层 硫化氢 地质条件 分布规律 成因机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特征及开发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樊建明 陈小东 +2 位作者 雷征东 高武彬 王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6,共9页
裂缝特征参数是致密油藏开发方式及井网优化的依据;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下如何确定开发方式,通过对矿场测试的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和地应力方向采用高斯函数拟合,研究三者之间优势方向的耦合关系。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人工裂缝有效参... 裂缝特征参数是致密油藏开发方式及井网优化的依据;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下如何确定开发方式,通过对矿场测试的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和地应力方向采用高斯函数拟合,研究三者之间优势方向的耦合关系。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人工裂缝有效参数的认识,提出以自然能量开发井网为研究对象,依据人工压裂缝控制区域和非控制区域压力变化规律的差异性,通过建立水平井分区渗流模型及拟合水平井生产数据,确定人工裂缝有效缝长;在此基础上,建立典型井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型,对比不同裂缝有效宽度下数值模拟平均单段产量与实际统计单段平均产量,观察水平检查井取芯结果。结果表明:人工裂缝的优势方向与地应力优势方向基本一致;地应力的优势方向与天然裂缝优势方向差异较大的致密油藏,采用准自然能量开发,基本一致或差异小的致密油藏,具有注水补充能量的潜力;人工裂缝平均有效宽度小于等于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天然裂缝 人工裂缝 有效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方式优选及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樊建明 张庆洲 +2 位作者 霍明会 田建锋 李卫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2,47,共7页
为了探索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CO2注入方式,通过长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CO2注入方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裂缝不发育油藏,油藏地层压力能够满足CO2混相驱,直接注CO2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48.97%;... 为了探索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CO2注入方式,通过长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CO2注入方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裂缝不发育油藏,油藏地层压力能够满足CO2混相驱,直接注CO2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48.97%;非混相驱情况下,水驱后注气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35.41%,且水驱后注气可以起到控水作用以及减少气体指进的影响。对于裂缝发育油藏,不管混相驱还是非混相驱,气水交替周期注入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可分别提高20.39%、14.34%,两种驱替方式下最佳气水比和气段塞大小不同,混相驱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05 HCPV、气水体积比1∶1最优,非混相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1 HCPV、气水体积比1∶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CO2驱 注入方式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樊建明 屈雪峰 +2 位作者 王冲 张庆洲 王选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针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面临的稳产问题,在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见效分析及开采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拓展范围是注采井网设计的基础;(2)井排方向与最大主... 针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面临的稳产问题,在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见效分析及开采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拓展范围是注采井网设计的基础;(2)井排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3)井网以侧向驱替补充能量为主;(4)提高水驱控制面积比,优化井距、排距和水平段长度;(5)提高单段改造强度,缩小段间距,实现缝间储量的有效动用。以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基础,采用矿场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技术方向和政策:(1)提高水平井单段产量;(2)提高井网压力保持水平,优化井距为50.0~60.0 m,Ⅰ类、Ⅱ类,Ⅲ类油藏水平段长度分别为50.0~550,450~500和400~450 m,Ⅰ类、Ⅱ类、Ⅲ类油藏排距分别为150,120~130和100~120 m;(3)采用小水量温和注水的技术,分类优化单井注水强度;(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排距和水线推进速度的关系来确定,合理生产流压注水未见效前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保持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 水平井 见效程度评价方法 注采井网 优化调整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中水含量对气藏流体相态与渗流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樊建明 郭平 +2 位作者 邓垒 张广东 李明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考虑地层水的蒸发对烃类气藏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研究认为,从地层到地面过程中,气中水蒸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有3个阶段:近井区域的气-水两相平衡阶段;井底附近的未饱和阶段;井筒中某一点到地面的非平衡的"过饱和阶段",也就是... 考虑地层水的蒸发对烃类气藏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研究认为,从地层到地面过程中,气中水蒸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有3个阶段:近井区域的气-水两相平衡阶段;井底附近的未饱和阶段;井筒中某一点到地面的非平衡的"过饱和阶段",也就是凝析水的产生。同时考虑到由于井底附近压力的降低,地层水的再蒸发,还可能对井底附近的储层造成盐堵,从而降低其渗透率对生产造成影响。当烃类气的组分含量变大时,平衡时其饱和水蒸汽含量相对较大;考虑实际地层中水蒸汽存在时,无论从实验室还是相平衡计算的结果来看,都使凝析气的露点压力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蒸发 气藏 流体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全直径岩心对CO_2相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樊建明 何永宏 +3 位作者 董妍 郭平 陈文龙 张庆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23,共3页
为了研究储层孔隙介质对CO2注入地层后相态的影响情况,建立了真实岩心中相变的超声波测试方法.对比CO2在低于临界温度26.0℃和高于临界温度48.0℃两种情况下,分别在超声波测试装置、空筒、DBRPVT分析装置中的相变情况.对比可以得出:①... 为了研究储层孔隙介质对CO2注入地层后相态的影响情况,建立了真实岩心中相变的超声波测试方法.对比CO2在低于临界温度26.0℃和高于临界温度48.0℃两种情况下,分别在超声波测试装置、空筒、DBRPVT分析装置中的相变情况.对比可以得出:①在临界温度以下,孔隙介质的存在对CO2相变点的影响不大;②临界温度以上时,孔隙介质的存在使CO2的p-V关系曲线的拐点值有比较大的降低,从空筒中测试的10.89 MPa降到5.51 MPa;③温度对CO2在孔隙介质中的p-V关系曲线的拐点的影响比较小;④超声波在测试孔隙介质中CO2的相变点时,振幅变化比较明显,时差的变化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全直径岩心 储层孔隙介质 二氧化碳相变 超声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合成工艺新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樊建明 诸林 刘瑾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3,i005,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甲醇合成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液相合成过程、流向变化强制周期反应过程、流化床反应过程、膜反应、二氧化碳加氢法、超临界合成反应器、甲烷一步法氧化合成甲醇等技术,简评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为了降低我国甲醇装...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甲醇合成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液相合成过程、流向变化强制周期反应过程、流化床反应过程、膜反应、二氧化碳加氢法、超临界合成反应器、甲烷一步法氧化合成甲醇等技术,简评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为了降低我国甲醇装置的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研究甲醇合成的反应过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甲醇 合成过程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体非常规储存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樊建明 郭平 +2 位作者 杜建芬 孙良田 李臻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5-107,共3页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如何经济有效地控制CO2的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对我国已显得越来越迫切。非常规储存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通过采集回注到地下煤气层、废油气储层或深海盐水储层中储存的方法,主要有CO2水合物法、煤层气置换法...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如何经济有效地控制CO2的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对我国已显得越来越迫切。非常规储存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通过采集回注到地下煤气层、废油气储层或深海盐水储层中储存的方法,主要有CO2水合物法、煤层气置换法、CO2驱替甲烷水合物、注CO2提高原油或凝析油的采收率、深海盐水储层储存法等。从储存的机理方面介绍了各种非常规储存CO2的方法,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对于具有相同烃类孔隙体积的油气藏来说,由于气体更容易压缩,地质构造封闭性好,气藏、凝析气藏在储存CO2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非常规储存 机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油相非平衡吸附的数学模型
11
作者 樊建明 郭平 +1 位作者 陈建文 孙良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0,共4页
针对目前理论上描述储层孔隙介质时对流体吸附的研究很少的问题,把油相(凝析油、原油)看作为一个多组分液态烃的高分子溶液,以吸附过剩量为基础,用基团贡献法(UNIFAC法)确定溶液中各组分的活度系数,引入相平衡数据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方... 针对目前理论上描述储层孔隙介质时对流体吸附的研究很少的问题,把油相(凝析油、原油)看作为一个多组分液态烃的高分子溶液,以吸附过剩量为基础,用基团贡献法(UNIFAC法)确定溶液中各组分的活度系数,引入相平衡数据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方程(Gibbs-Duhem),并结合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相和体相的逸度相等、以及其他关联式得到平衡态吸附数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同时考虑到相间存在质量传递,相平衡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从而引入与时间相关的组分模型,得到非平衡吸附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相 孔隙介质 非平衡 吸附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斯抽采半径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樊建明 《采矿技术》 2019年第4期8-10,共3页
瓦斯事故严重威胁煤矿高产高效发展,瓦斯抽采对于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抽采半径对于瓦斯钻孔布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山西某煤矿为实验矿井,基于广义偏微分方程以及瓦斯赋存和流动理论,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瓦斯抽采时间、... 瓦斯事故严重威胁煤矿高产高效发展,瓦斯抽采对于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抽采半径对于瓦斯钻孔布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山西某煤矿为实验矿井,基于广义偏微分方程以及瓦斯赋存和流动理论,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瓦斯抽采时间、钻孔直径、抽采负压对于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抽采时间对于有效抽采半径影响最大;瓦斯压力随着时间的增长呈现减少-稳定的变化趋势;钻孔半径和抽采负压对于有效半径影响较小,其最优结果为82mm和10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抽采半径 瓦斯抽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综采放顶煤回采率的方法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樊建明 《矿业装备》 2021年第2期42-43,共2页
综放开采方式较好解决了厚煤层开采效率问题,较好提升了开采质量。但是从当前综放开采情况来看,回采率相对不高的问题明显,影响到综放开采整体效果。特别是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好提升综放开采回采率非常关键。本文... 综放开采方式较好解决了厚煤层开采效率问题,较好提升了开采质量。但是从当前综放开采情况来看,回采率相对不高的问题明显,影响到综放开采整体效果。特别是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好提升综放开采回采率非常关键。本文以某工程作为实际案例,对该工程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回采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其中导致回采率不高的问题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提升煤炭资源回采率的相关措施,从工程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回采率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 综采放顶煤 回采率 方法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复用巷道注浆加固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樊建明 《山西焦煤科技》 2019年第8期36-38,46,共4页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复用巷道变形量大、,维护困难的问题,以成庄煤矿5310工作面复用巷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对巷道的变形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复用巷道的加固范围,并提出二次注浆加固方案。在选取新型注浆材料的基础上,对加固...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复用巷道变形量大、,维护困难的问题,以成庄煤矿5310工作面复用巷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对巷道的变形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复用巷道的加固范围,并提出二次注浆加固方案。在选取新型注浆材料的基础上,对加固方案进行了实施,结果表明:二次注浆后,巷道变形量减小了50%以上,有效提高了复用巷道的支护强度,保障了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复用巷道 塑性变形区 新型无机注浆液 二次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58
15
作者 赵继勇 樊建明 +3 位作者 何永宏 杨子清 高伟 高武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5,共8页
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1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 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1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注水能量补充模式;2建立了不同储集层定向井超前注水和注水强度计算理论图版;3超前注水时机应在水平井完井之后;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与排距、超前注水量、水线推进速度等参数确定;5注水未见效前合理生产流压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合理生产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同时结合动态及时调整。基于研究成果,2013年HQ油田投产80口水平井,见水井比例由8.8%降到3.0%,水平井平均单井产量年递减控制在15%之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致密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存地液量 注采参数优化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低渗透储层多尺度裂缝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被引量:54
16
作者 曾联波 吕鹏 +1 位作者 屈雪峰 樊建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4,共6页
根据限制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天然裂缝扩展的岩石力学层及其界面特征,提出了多尺度裂缝的划分标准,探讨了多尺度裂缝形成的地质条件。根据油藏内天然裂缝规模及其控制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 根据限制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天然裂缝扩展的岩石力学层及其界面特征,提出了多尺度裂缝的划分标准,探讨了多尺度裂缝形成的地质条件。根据油藏内天然裂缝规模及其控制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级。大尺度裂缝在砂层组内发育,切割夹层,受隔层控制,延伸长度通常为百米级;中尺度裂缝在复合砂体内发育,切割层面,受夹层控制,延伸长度通常为数十米级;小尺度裂缝在单砂体内发育,受层面控制,延伸长度一般为米级至十米级;微尺度裂缝需要借助微观分析手段进行观察和识别,延伸长度一般为厘米级以下。不同尺度裂缝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多尺度裂缝的形成主要受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岩石力学边界厚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构造应力越大,越容易形成穿层的大尺度裂缝,较大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和较厚的岩石力学边界才能够限制裂缝扩展;构造应力越小,越容易形成小尺度裂缝,较小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和较薄的岩石力学边界就能够限制裂缝扩展。不同尺度裂缝对致密低渗透油藏的作用不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空间作用,改善了致密低渗透储层的储渗性能,是致密低渗透油藏稳产的重要因素;小尺度裂缝起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作用,它们是控制致密低渗透储层早期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它们影响油藏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岩石力学层 渗流作用 剩余油分布规律 致密低渗透砂岩油藏 延河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定量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长8油藏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赵继勇 安小平 +4 位作者 王晶 樊建明 康兴妹 谭习群 李文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2-488,共7页
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超低渗油藏10年的开发实践,应用聚类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建立了包括优选评价参数、确定评价参数权重、划分油藏开发阶段、确定分类系数4个方面10项评价参数的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定量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鄂尔... 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超低渗油藏10年的开发实践,应用聚类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建立了包括优选评价参数、确定评价参数权重、划分油藏开发阶段、确定分类系数4个方面10项评价参数的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定量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长8共13个主力典型超低渗油藏开展了井网适应性评价,得到3点基本认识:(1)超低渗I类油藏井网适应性整体较好,井网形式及井网参数都较为合理;(2)裂缝不发育油藏适合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裂缝较发育油藏适合菱形反九点井网,裂缝发育油藏适合矩形井网;(3)超低渗Ⅱ类、Ⅲ类油藏需要在坚持井网形式确定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排距,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井网适应性 综合评价指数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长6段 长8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诱导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 被引量:25
18
作者 赵向原 吕文雅 +2 位作者 王策 朱圣举 樊建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会产生注水诱导裂缝,严重影响油藏开发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利用地质、测井、分析测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注水诱导裂缝形成及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在形成和... 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会产生注水诱导裂缝,严重影响油藏开发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利用地质、测井、分析测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注水诱导裂缝形成及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主要受地质和工程两大因素综合控制,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天然裂缝、现今地应力、储层构型及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等,工程因素主要包括人工裂缝和注采参数(如注水时长、注水量、注采比或注采量)等。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为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现今地应力控制了注水诱导裂缝发育的优势方向,并间接影响其延伸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不同级次构型单元控制注水诱导裂缝的规模,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影响注水诱导裂缝的持续延伸;储层岩石力学参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延伸路径;注采参数则直接控制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和延伸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导裂缝 注水开发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书恒 方国庆 +2 位作者 杨金龙 廖建波 樊建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6期32-37,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导致开发难度加大。通过对沉积微相与成岩相的综合研究认为:在超低渗透储层背景下存在相对高孔、高渗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辫状浊积水道微相碎屑分选较好,...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导致开发难度加大。通过对沉积微相与成岩相的综合研究认为:在超低渗透储层背景下存在相对高孔、高渗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辫状浊积水道微相碎屑分选较好,杂基含量较低,成岩早期压实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孔隙保存较好;成岩后期地下流体运动较活跃,溶蚀、溶解作用加强,为相对有利的储集相带。深入研究超低渗透储层的成因,对优选油气相对富集区,促进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有利储集体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与成岩作用对姬塬油田超低渗透油层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唐小梅 曾联波 +4 位作者 何永宏 樊建明 许文国 巩磊 李晓英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1-25,3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油层组为典型的超低渗透砂岩油层,天然构造裂缝发育,构造裂缝是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和开发方案部署的重要地质依据。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分析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油层组为典型的超低渗透砂岩油层,天然构造裂缝发育,构造裂缝是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和开发方案部署的重要地质依据。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分析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力学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不同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并使不同沉积微相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使不同成岩相裂缝的发育程度不同。该区在2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了4组构造剪切裂缝,由于沉积作用影响,南北向和北西向2支剪切裂缝被抑制,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北东东向2支剪切裂缝,且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水下天然堤和分流间湾微相;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构造裂缝在强压实高岭石胶结相裂缝发育程度最高,而弱压实长石溶蚀相裂缝发育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构造裂缝 超低渗透砂岩油层 姬塬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