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宫内胎儿脑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孔凡镇 李振平 +6 位作者 刘树伟 林祥涛 尹群生 孙博 樊令仲 孟庆成 张忠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脑 断层解剖 矢状断面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豪杰 王云雷 +8 位作者 樊令仲 李芳 刘静娅 于少泓 侯园园 白晨 李冰洁 杜晓霞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6-444,共9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康复过程中不同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机制差异。方法 2018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日,选取本院首次发病的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分别在康复前、康复1个月、康复2个月行磁共振扫描和运动功能评估。测量...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康复过程中不同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机制差异。方法 2018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日,选取本院首次发病的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分别在康复前、康复1个月、康复2个月行磁共振扫描和运动功能评估。测量皮质表面积、皮质厚度和皮质体积。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皮质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半球间差异。结果对于双侧半球,时间主效应显著,主要集中在康复前和康复1个月之间。大部分脑区的皮质表面积、厚度和体积主要呈减少趋势,海马旁回的皮质厚度和体积呈升高趋势。半球间主效应显著的脑区为中央后回表面积和体积(F> 4.305, P <0.05),表现为病灶同侧小于病灶对侧。病灶侧中央后回厚度(r=-0.474, P=0.026)和体积(r=-0.432, P=0.044)的减少与运动功能恢复率呈负相关。结论病灶同侧半球与对侧半球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皮质结构可塑性差异,皮质结构在脑卒中后的前2个月变化最明显,病灶侧中央后回厚度和体积减小越明显,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脑可塑性 皮质厚度 皮质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C算法的脑图谱三维重建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恺 樊令仲 李海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4期177-182,186,共7页
随着脑图谱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教学与应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脑图谱的三维重建成为了脑图谱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针对MarchingCubes算法在提取脑图谱数据等值面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MarchingCubes算法的遍历方法和拓扑结构的研究,... 随着脑图谱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教学与应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脑图谱的三维重建成为了脑图谱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针对MarchingCubes算法在提取脑图谱数据等值面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MarchingCubes算法的遍历方法和拓扑结构的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脑图谱三维重建的改进算法,采用该改进算法实现脑图谱三维重建系统。并以Brainnetome Atlas脑图谱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系统效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始算法,改进算法确实提高了三维重建系统处理脑图谱数据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面 MarchingCubes 三维重建 脑分区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小脑角区的薄层横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庆成 丁娟 +5 位作者 刘树伟 樊令仲 张忠和 孙博 尹训涛 林祥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头部标本,用1.5T MRI以AC-PC线为基线扫描获取薄层磁共振图像,然后在冰冻包埋条件下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 mm的SKC500型数控...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头部标本,用1.5T MRI以AC-PC线为基线扫描获取薄层磁共振图像,然后在冰冻包埋条件下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 mm的SKC500型数控机床以AC-PC线为基线铣削层厚为0.1mm的横断面薄层标本,从中选取典型断面,与相应的MRI图像相对照,观察脑桥小脑角区的重要解剖结构。结果:共获得与脑桥小脑角区相关的薄层断面图像240幅,在薄层断层标本上进行连续追踪,并与相应的MR图像对照。(1)连续薄层横断面能很好显示脑桥小脑角区的微细结构变化,在颈动脉管层面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发出先向后延伸,越过面神经走行于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之间并发出分支环绕前庭神经形成袢,后上行至小脑;(2)在脑桥小脑角层面,能够显示面神经桥段的长度;(3)在内耳门层面上,内耳门后唇最隆起,左右两侧后唇的高度均小于同侧面神经桥池段长度的三分之一。结论:铣削的薄层横断面与MRI对照能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为该区病变的断层影像学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小脑角区 断层解剖 MRI 数控冷冻铣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