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夏境内的汉僧及其地位 被引量:7
1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汉传佛教 汉僧 民族与佛教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禺氏之玉”斟议兼论月氏的原居地问题
2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9,共8页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煌发现有旱峡玉矿遗址,所产之玉同属于和田玉系列。马鬃山及敦煌一带古来为月氏的活动范围,“禺氏之玉”有可能就是月氏人所产之玉,是证“禺氏之玉”名称的由来不仅在于月氏有可能是和田玉的转运者,同时也可能在于其本身就是和田玉的生产者。至于月氏人的居地,史载在“敦煌祁连间”,处于马鬃山、敦煌玉矿区域内。近年有学者将月氏的活动范围界定在东天山地区,仅就“禺氏之玉”这一因素判断,就完全不可信从。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转运者,那么,经行路线应该沿丝路南道(昆仑山北麓)而东,经河西月氏地区抵达中原,焉可舍近便之道而绕道东天山;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生产者,其玉之东输就更没必要绕道东天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禺氏之玉 和田玉 河西玉矿 月氏故乡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弥勒信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6,4,共6页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弥勒佛称号和大肚弥勒形象,反映出汉地弥勒信仰对西夏弥勒信仰的影响颇深。弥勒信仰于西夏盛行,究其原因,除了西夏民众对兜率天净土的推崇外,当与西域地区的弥勒信仰盛行关系密切,而且与汉文化的濡染和回鹘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敦煌石窟 西夏 回鹘 弥勒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城文献的多民族性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 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拉伯、印度的商旅与传教者,他们或耕或牧或经商,在黑水城地区聚居。西夏和蒙元时期,当地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在当地流传,一些藏文文献采用回鹘文或蒙古文注音,来自辽金的文化典籍在黑水城也有出土,堪称古代民族和平相处,友好交流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西夏 元朝 多民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性”与“修身”——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融合 被引量:3
5
作者 樊丽沙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2期507-507,共1页
茶道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品性的塑造大有裨益。本文在分别阐述了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内容后,又对二者的历史交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从"养性"与"修身&qu... 茶道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品性的塑造大有裨益。本文在分别阐述了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内容后,又对二者的历史交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从"养性"与"修身"的角度就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现代化融合之路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性 修身 茶道 武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