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夏境内的汉僧及其地位
被引量:
7
1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汉传佛教
汉僧
民族与佛教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禺氏之玉”斟议兼论月氏的原居地问题
2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9,共8页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煌发现有旱峡玉矿遗址,所产之玉同属于和田玉系列。马鬃山及敦煌一带古来为月氏的活动范围,“禺氏之玉”有可能就是月氏人所产之玉,是证“禺氏之玉”名称的由来不仅在于月氏有可能是和田玉的转运者,同时也可能在于其本身就是和田玉的生产者。至于月氏人的居地,史载在“敦煌祁连间”,处于马鬃山、敦煌玉矿区域内。近年有学者将月氏的活动范围界定在东天山地区,仅就“禺氏之玉”这一因素判断,就完全不可信从。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转运者,那么,经行路线应该沿丝路南道(昆仑山北麓)而东,经河西月氏地区抵达中原,焉可舍近便之道而绕道东天山;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生产者,其玉之东输就更没必要绕道东天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禺氏之玉
和田玉
河西玉矿
月氏故乡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夏弥勒信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4
3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6,4,共6页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弥勒佛称号和大肚弥勒形象,反映出汉地弥勒信仰对西夏弥勒信仰的影响颇深。弥勒信仰于西夏盛行,究其原因,除了西夏民众对兜率天净土的推崇外,当与西域地区的弥勒信仰盛行关系密切,而且与汉文化的濡染和回鹘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敦煌石窟
西夏
回鹘
弥勒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水城文献的多民族性征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
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拉伯、印度的商旅与传教者,他们或耕或牧或经商,在黑水城地区聚居。西夏和蒙元时期,当地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在当地流传,一些藏文文献采用回鹘文或蒙古文注音,来自辽金的文化典籍在黑水城也有出土,堪称古代民族和平相处,友好交流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西夏
元朝
多民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养性”与“修身”——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融合
被引量:
3
5
作者
樊丽沙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2期507-507,共1页
茶道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品性的塑造大有裨益。本文在分别阐述了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内容后,又对二者的历史交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从"养性"与"修身&qu...
茶道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品性的塑造大有裨益。本文在分别阐述了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内容后,又对二者的历史交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从"养性"与"修身"的角度就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现代化融合之路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性
修身
茶道
武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夏境内的汉僧及其地位
被引量:
7
1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基金
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
项目编号:YCX08023
文摘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关键词
西夏
汉传佛教
汉僧
民族与佛教政策
分类号
K246.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禺氏之玉”斟议兼论月氏的原居地问题
2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机构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民族文化与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23AZS004)。
文摘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煌发现有旱峡玉矿遗址,所产之玉同属于和田玉系列。马鬃山及敦煌一带古来为月氏的活动范围,“禺氏之玉”有可能就是月氏人所产之玉,是证“禺氏之玉”名称的由来不仅在于月氏有可能是和田玉的转运者,同时也可能在于其本身就是和田玉的生产者。至于月氏人的居地,史载在“敦煌祁连间”,处于马鬃山、敦煌玉矿区域内。近年有学者将月氏的活动范围界定在东天山地区,仅就“禺氏之玉”这一因素判断,就完全不可信从。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转运者,那么,经行路线应该沿丝路南道(昆仑山北麓)而东,经河西月氏地区抵达中原,焉可舍近便之道而绕道东天山;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生产者,其玉之东输就更没必要绕道东天山了。
关键词
禺氏之玉
和田玉
河西玉矿
月氏故乡
敦煌
Keywords
The Yuzhi's Jade
Hotan Jade
Hexi Jade Mine
the Yuezhi's Original Hometown
Dunhuang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夏弥勒信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4
3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机构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6,4,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编号:12BZJ036)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西夏汉传佛教流布考"(编号:12YJCZH037)
文摘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西夏境内十分流行。西夏的弥勒信仰与印度的弥勒信仰风格迥异,但与中原、回鹘地区流行的弥勒信仰接近,而且还出现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弥勒佛称号和大肚弥勒形象,反映出汉地弥勒信仰对西夏弥勒信仰的影响颇深。弥勒信仰于西夏盛行,究其原因,除了西夏民众对兜率天净土的推崇外,当与西域地区的弥勒信仰盛行关系密切,而且与汉文化的濡染和回鹘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敦煌石窟
西夏
回鹘
弥勒佛
分类号
K871.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水城文献的多民族性征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机构
敦煌研究院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百年敦煌学史研究"(07JZD003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
文摘
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拉伯、印度的商旅与传教者,他们或耕或牧或经商,在黑水城地区聚居。西夏和蒙元时期,当地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在当地流传,一些藏文文献采用回鹘文或蒙古文注音,来自辽金的文化典籍在黑水城也有出土,堪称古代民族和平相处,友好交流的典型例证。
关键词
黑水城文献
西夏
元朝
多民族文化交流
Keywords
Khara-Khoto documents
Western Xia
Yuan dynasty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养性”与“修身”——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融合
被引量:
3
5
作者
樊丽沙
机构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省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2期507-507,共1页
基金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乡土武术文化复兴研究>(编号:2018B176)
文摘
茶道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品性的塑造大有裨益。本文在分别阐述了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内容后,又对二者的历史交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从"养性"与"修身"的角度就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现代化融合之路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养性
修身
茶道
武术精神
分类号
G852 [文化科学—民族体育]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夏境内的汉僧及其地位
樊丽沙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禺氏之玉”斟议兼论月氏的原居地问题
樊丽沙
杨富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西夏弥勒信仰及相关问题
杨富学
樊丽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黑水城文献的多民族性征
杨富学
樊丽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养性”与“修身”——茶道与传统武术精神的融合
樊丽沙
《福建茶叶》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