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晚期石窟龙纹演变的时代特点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5,共11页
敦煌晚期石窟中龙纹多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曹氏归义军与西夏时期的传统中华龙,蒜头鼻、高鼻梁、大鼻孔、嘴似驴,眼圆暴突,呈温驯可爱之状;其二为回鹘时期形似鳄鱼之龙,头部有角,嘴巴张得很大,从口中向外伸出红色的舌头,呈凶猛... 敦煌晚期石窟中龙纹多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曹氏归义军与西夏时期的传统中华龙,蒜头鼻、高鼻梁、大鼻孔、嘴似驴,眼圆暴突,呈温驯可爱之状;其二为回鹘时期形似鳄鱼之龙,头部有角,嘴巴张得很大,从口中向外伸出红色的舌头,呈凶猛之状;其三为元代具有西亚特色的龙纹,嘴巴大张,看不到鼻子,眼睛呈椭圆形。沙州回鹘龙纹来自高昌回鹘的鳄鱼形龙,西夏龙纹来自唐宋中华传统龙纹,元代敦煌龙纹乃受到西亚、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主要为元代后期之遗墨。敦煌壁画品中的这些龙纹时代特点较为明显,可为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元代 龙纹 西夏 回鹘 伊斯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本《金藏》若干问题考辨
2
作者 薛文静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B53:1-1/2、B57:1、B59:4、B464:77和B168:1五件残片,经前贤研究,为《金藏》之孑遗,此外,B127:7亦应为《金藏》残片。金朝与敦煌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金藏》最早刻成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当时敦煌处于西夏的...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B53:1-1/2、B57:1、B59:4、B464:77和B168:1五件残片,经前贤研究,为《金藏》之孑遗,此外,B127:7亦应为《金藏》残片。金朝与敦煌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金藏》最早刻成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当时敦煌处于西夏的控制之下,人烟稀少,民生凋敝,故而金刻《金藏》经由夏境而传入敦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敦煌发现的《金藏》用纸高精,印刷质量上乘,字迹清晰,版本特殊,应为元室御赐之物,其传入敦煌的时间应在13世纪晚期至1368年以前,与蒙古豳王家族对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西部地区的统治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藏》 莫高窟北区 印本 蒙古豳王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哈密“哈剌灰”及其与裕固族关系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海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3,F0002,共8页
关于明代文献所见哈密“哈剌灰”之名与义,学界多有争议。揆诸《华夷译语·委兀儿译语·地名》中有“黑羊群—噶剌塊”之谓,可以推定“哈剌灰”这一称谓应出自维吾尔语qaraqoi,意为“黑羊群”。作为蒙古豳王家族的属部,元明时... 关于明代文献所见哈密“哈剌灰”之名与义,学界多有争议。揆诸《华夷译语·委兀儿译语·地名》中有“黑羊群—噶剌塊”之谓,可以推定“哈剌灰”这一称谓应出自维吾尔语qaraqoi,意为“黑羊群”。作为蒙古豳王家族的属部,元明时期哈剌灰一直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和信仰佛教的畏兀儿共处哈密,经历了由伊斯兰教改宗佛教的过程。“哈剌灰”指的就是1276年以后由中亚迁居哈密原本信仰伊斯兰教后皈依佛教的蒙古人。他们在皈依藏传佛教后,仍葆有浓重的伊斯兰文化情结。明正德年间,东迁河西走廊,后融合于裕固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剌灰 蒙古豳王 安定王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禺氏之玉”斟议兼论月氏的原居地问题
4
作者 樊丽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9,共8页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便存在着一条西玉东输之路。传世文献中有“玉出昆冈”和“禺氏之玉”之谓,学界一般皆指其为和田玉,因月氏转运昆仑玉至中原而得名。近期,河西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草场玉矿两大遗址,敦煌发现有旱峡玉矿遗址,所产之玉同属于和田玉系列。马鬃山及敦煌一带古来为月氏的活动范围,“禺氏之玉”有可能就是月氏人所产之玉,是证“禺氏之玉”名称的由来不仅在于月氏有可能是和田玉的转运者,同时也可能在于其本身就是和田玉的生产者。至于月氏人的居地,史载在“敦煌祁连间”,处于马鬃山、敦煌玉矿区域内。近年有学者将月氏的活动范围界定在东天山地区,仅就“禺氏之玉”这一因素判断,就完全不可信从。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转运者,那么,经行路线应该沿丝路南道(昆仑山北麓)而东,经河西月氏地区抵达中原,焉可舍近便之道而绕道东天山;若言月氏为和田玉的生产者,其玉之东输就更没必要绕道东天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禺氏之玉 和田玉 河西玉矿 月氏故乡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豳王家族与河西西域佛教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海娟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97,共14页
豳王为元代诸王之一,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形成于14世纪初期,包括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虔信佛教,但史书了无记载,幸赖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各种文献,依稀可以考见豳... 豳王为元代诸王之一,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形成于14世纪初期,包括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虔信佛教,但史书了无记载,幸赖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各种文献,依稀可以考见豳王家族事佛活动之一斑。从中可以看到,豳王家族不仅对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活动进行保护,而且常以供养人的身份出资兴建佛寺、修缮洞窟、塑造佛像、抄写佛经,尤其是对酒泉文殊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之多处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受其影响,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在当时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使河西石窟的营建活动在元末渐趋高涨,莫高窟、榆林窟现存的14处元代洞窟大都为元朝晚期之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豳王家族 河西 西域 佛教 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书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89,共24页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圣容寺及其相关问题考证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松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9,共4页
关于西夏时期圣容寺位置的问题学界多有争论。根据新译出的西夏文《宫廷诗集》第七首《御驾西行烧香歌》所记述的资料可以断定,西夏时期的圣容寺位于凉州盘禾瑞像所在的北御山,即今甘肃省永昌县瑞像所在地;西行皇帝即西夏仁宗;其西行时... 关于西夏时期圣容寺位置的问题学界多有争论。根据新译出的西夏文《宫廷诗集》第七首《御驾西行烧香歌》所记述的资料可以断定,西夏时期的圣容寺位于凉州盘禾瑞像所在的北御山,即今甘肃省永昌县瑞像所在地;西行皇帝即西夏仁宗;其西行时间与路线为:乾祐七年(1176年)正月从兴庆府出发,六月抵凉州圣容寺烧香,七八月间驻跸张掖,行香大佛寺与马蹄寺,继而亲幸黑水桥,然后又可能继续西行到达瓜州榆林窟。仁宗皇帝西行的具体路线为:兴庆府→凉州圣容寺→张掖大佛寺→张掖马蹄寺→张掖黑水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容寺 佛教 西夏 西夏文诗歌 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豳王家族与裕固族的形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海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13世纪后半叶,西域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发动反对元中央王朝的叛乱,察合台曾孙出伯、合班兄弟率骑兵万人于1276年率众东归,投奔忽必烈,受到重用,出镇河西与新疆东部地区,被封为豳王,后又派生出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蒙古豳... 13世纪后半叶,西域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发动反对元中央王朝的叛乱,察合台曾孙出伯、合班兄弟率骑兵万人于1276年率众东归,投奔忽必烈,受到重用,出镇河西与新疆东部地区,被封为豳王,后又派生出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蒙古豳王家族优渥境内诸族,与回鹘关系极为密切,奉行佛教以抵御来自西域的伊斯兰教的渗透,促进了回鹘佛教文化在河西西部地区的持续繁荣,为裕固族佛教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蒙古豳王家族与回鹘关系密切,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的形成 蒙古 豳王家族 回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本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萨仁高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文献 蒙古文题记 敦煌石窟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威平夷歌》中所见西夏与克烈和亲事小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松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48,共3页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诗歌《圣威平夷歌》描述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和战关系,是研究西夏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关于西夏与克烈部和亲事不见于汉籍史乘的记载,但可与波斯文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认定《圣威平夷歌》中的“亦延台”其...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诗歌《圣威平夷歌》描述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和战关系,是研究西夏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关于西夏与克烈部和亲事不见于汉籍史乘的记载,但可与波斯文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认定《圣威平夷歌》中的“亦延台”其实就是克烈部首领王罕之弟客列亦台,此人将幼女嫁给了西夏国王安全之子。其事发生的时间当在1209~1211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文文献 和亲 西夏 克烈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羽可汗与摩尼教 被引量:14
11
作者 牛汝极 《敦煌学辑刊》 1987年第2期86-93,共8页
牟羽可汗,是回纥汗国的第三代可汗(公元759—780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使维吾尔族的古代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他把摩尼教传入回纥社会,并将之定为国教,对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段... 牟羽可汗,是回纥汗国的第三代可汗(公元759—780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使维吾尔族的古代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他把摩尼教传入回纥社会,并将之定为国教,对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维吾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回纥的历史,研究回纥中的摩尼教,我们都不能避开对牟羽可汗及其与摩尼教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国 古代社会 摩尼教 户口增 粟特人 突厥语 可汗 吐蕃 上册 十六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经》与南宗禅——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书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为相互传承的南宗祖统说,以抗衡北宗禅以《楞伽经》为基础的祖统说,为南宗禅立宗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敦煌文献及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的《金刚经》写本及根据该经内容而绘制的经变画,体现了该经在唐代的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以《金刚经》为主旨的顿悟禅法思想在敦煌的流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宗禅 金刚经 慧能 神会 敦煌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印度佛教关系考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爱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ā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ā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印度 佛教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厥碑铭所见黠戛斯与突厥、回鹘关系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洁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2,共5页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 rq 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 rq 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间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文 碑铭 黠戛斯 突厥 回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明王经》文本的形成与密教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任曜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佛教经典文本不仅是佛教义理、思想的载体,还包含着佛教发展历史的信息和线索,应引起佛教史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将新疆库车佛塔出土鲍威尔写本中《孔雀明王经》的文本与现存《孔雀明王经》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孔雀明王经... 佛教经典文本不仅是佛教义理、思想的载体,还包含着佛教发展历史的信息和线索,应引起佛教史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将新疆库车佛塔出土鲍威尔写本中《孔雀明王经》的文本与现存《孔雀明王经》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孔雀明王经》现存文本的来源是由一个较小的核心文本发展而来。这个核心文本最初是由佛教两个本生故事,即比丘被蛇咬故事和孔雀王故事结合而成。写成于4世纪的鲍威尔写本中保留了这个最早的核心文本。随后《孔雀明王经》从较小的核心文本逐渐扩展成为内容丰富繁杂、仪轨详备的《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这一文本扩展过程从细节上生动地再现了密教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经典 《孔雀明王经》 密教 西域佛教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文《吉祥轮律曼陀罗》所见十六金刚天女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红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9,115,共7页
《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密经典,不见于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吉祥轮律曼陀罗》写本残卷即据藏文本转译而来,对研究藏密艺术、回鹘佛教文化及回鹘—吐蕃的宗教文化关系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里仅选... 《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密经典,不见于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吉祥轮律曼陀罗》写本残卷即据藏文本转译而来,对研究藏密艺术、回鹘佛教文化及回鹘—吐蕃的宗教文化关系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里仅选取其中的6页予以译释,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观想十六位金刚天女之藏密修持法。她们可归入供养天女之列,用于坛城中,应是随着坛城供养法同时传入西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密 回鹘佛教 回鹘文文献 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蒙古族、土族因素与裕固族的形成 被引量:8
17
作者 安玉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裕固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裕固族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本文对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对裕固族形成方... 裕固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裕固族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本文对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对裕固族形成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藏族 蒙古族 土族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亦集乃路之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海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64,共8页
蒙古豳王出伯一族系察合台后裔,1277至1282年间脱离察合台汗国而投归元廷忽必烈麾下,被委以重任,长期驻守河西走廊西端的肃、瓜、沙及西域东部的哈密地区,始终处于抵御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都哇等西北诸王叛乱的第一线。透过黑水城元... 蒙古豳王出伯一族系察合台后裔,1277至1282年间脱离察合台汗国而投归元廷忽必烈麾下,被委以重任,长期驻守河西走廊西端的肃、瓜、沙及西域东部的哈密地区,始终处于抵御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都哇等西北诸王叛乱的第一线。透过黑水城元代汉文文书,如《大德四年军粮文卷》、仁宗朝文献(编号F116:W561)、TK204文书、TK248文书等,可见作为元代之军事集结地与物资供给地的亦集乃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元朝西北边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堡垒,而活跃于西陲重地的豳王出伯家族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引以为援,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西北边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豳王家族 亦集乃路 元代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境内的汉僧及其地位 被引量:7
19
作者 樊丽沙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汉传佛教 汉僧 民族与佛教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尼教术语“师氏”“师氏法”解诂 被引量:5
20
作者 包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133,共11页
《闽书》对摩尼教之入闽有确切记载,其中有"今民间习其术者行符咒名师氏法不甚显云"一语。由于意不明了,致学界长期困惑,至今依然。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等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结合敦煌摩尼教文献和其他... 《闽书》对摩尼教之入闽有确切记载,其中有"今民间习其术者行符咒名师氏法不甚显云"一语。由于意不明了,致学界长期困惑,至今依然。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等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结合敦煌摩尼教文献和其他相关史料,可知"师氏"源于佛教,是"阿师"的另一种称说,指的是摩尼教僧侣,是知"师氏法"乃摩尼教之异称也。"师氏"之称,乃摩尼教依托佛教以求自存的一种手段,联系到摩尼教师氏"行符咒"及其与"师公"称谓的勾连,可窥见摩尼教民间化之一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氏 师氏法 摩尼教 符咒 师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