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1
作者 梅婵娟 王秀明 +2 位作者 刘晓玲 万夫敬 张灿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了海上雷暴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涵盖了海上雷暴观测手段与技术、活动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等内容,梳理并探讨全球海上雷暴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性问题。在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来国内海上雷暴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强化海上观测系统建设、构建海上雷暴数据集、深化海上雷暴形成机理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构建精确预测模型等。文章旨在梳理有关海上雷暴研究的理论成果,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航海和海上作业的安全,减轻海上雷暴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雷暴 观测技术 海面温度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梅婵娟 侯淑梅 +2 位作者 汤欢 万夫敬 赵海军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2021年渤海海峡两类不同演变特征的强对流个例,分析了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减弱过程均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低层均伴有暖温脊,有利于位势不稳定层结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2021年渤海海峡两类不同演变特征的强对流个例,分析了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减弱过程均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低层均伴有暖温脊,有利于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夜间弱天气系统影响时,下垫面温度不均带来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起主要作用,白天海面温度差异引起的下垫面作用是次要的。一般情况下,夜间线性风暴东移至渤海海峡时,受渤海海峡冷水区上空的辐散气流影响减弱。当下垫面温度不均引起的近海层上升运动与环境辐合上下同位相叠加时,风暴增强。这种情况下,渤海海峡附近有暖水区上升、冷水区下沉的近海层相对浅薄的中尺度次级环流,环境辐合多有周围其他风暴的下沉出流与环境风辐合抬升形成。此外,环境偏东气流及0-1km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线性风暴移动方向上升运动的维持;海陆风与海岸线曲率也对沿海对流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海面温度 冷空气 中尺度次级环流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浪模式对中国黄海海域浪高模拟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31
3
作者 梅婵娟 赵栋梁 史剑 《海洋预报》 2008年第2期92-98,共7页
本文利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和SWAN模式,分别对黄海区域进行了理想模拟计算和实际浪场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理想状态下两种模式的模拟结果在大小和空间分布上都不相同,但在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上相差不大;在实际模拟中,将两种模... 本文利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和SWAN模式,分别对黄海区域进行了理想模拟计算和实际浪场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理想状态下两种模式的模拟结果在大小和空间分布上都不相同,但在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上相差不大;在实际模拟中,将两种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比,发现SWAN模式模拟结果较WAVEWATCH模式好,只是在高风速的模拟情况下,SWAN模式模拟结果偏大,而WAVEWATCH模式模拟结果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WATCH模式 SWAN模式 QuikSCAT/NCEP混合风场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山东半岛沿海一次冷涡持续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4
作者 褚子禾 梅婵娟 +2 位作者 张灿 万夫敬 辛文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62,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re-analysis5,ERA5),对2022年6月14日山东东部沿海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热力、动力特征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re-analysis5,ERA5),对2022年6月14日山东东部沿海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热力、动力特征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发生在华北冷涡底部低槽东移至半岛沿海诱发冷性低涡的背景之下;边界层来自黄海的东南风冷湿平流输送为半岛强降水提供了充沛水汽;降水过程阶段性明显,第一阶段降水,低空持续受西部暖平流的影响,大气具有对流不稳定性;第二阶段降水受冷暖平流共同影响,大气由中性层结逐渐转为对流不稳定,并伴有明显的能量锋生。两阶段降水初期均为向岸风风速辐合以及地形抬升所致,第一阶段对流造成的冷池对昆嵛山前降水的维持有重要影响,第二阶段强降水的维持则与低空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维持密切相关,斜压锋生对中尺度低涡的生成有重要作用。涡度分析表明,边界层低空辐合和绝对正涡度平流是中尺度低涡正涡度增长的主要涡源,随着500hPa切断冷涡出现,涡度垂直输送负效应明显增强,与中尺度对流活动有关的边界层以上的水平涡度倾侧效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暴雨 低涡 地形抬升 锋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海风锋在一次飑线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万夫敬 孙继松 +2 位作者 孙敏 梅婵娟 杨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731,共15页
2016年6月30日生成于华北南部的一次长生命期的强飑线过程,造成了山东地区大范围风雹天气。文中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雷达监测产品,分析了山东半岛复杂的海风锋特征在这次飑线系统的断裂、再组织化以及极端大风... 2016年6月30日生成于华北南部的一次长生命期的强飑线过程,造成了山东地区大范围风雹天气。文中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雷达监测产品,分析了山东半岛复杂的海风锋特征在这次飑线系统的断裂、再组织化以及极端大风、冰雹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是在地面冷锋辐合线上触发的弱对流,在对流系统向更不稳定区域移动时与水平对流卷相交,对流迅速发展,并组织成东西走向的直线型飑线。(2)飑线系统在平原地区继续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断裂,这一过程与渤海湾在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两条移动方向不同的海风锋以及飑线系统的阵风锋有关:向内陆推进的两条海风锋与阵风锋在飑线系统中段的前部相交,诱发新生单体,造成该处对流系统更快地向前传播,最终导致飑线系统断裂;与此同时,断裂后的西段风暴因低层暖湿入流被切断而逐渐减弱。(3)断裂后西段残留风暴系统出流阵风产生的新生风暴向东北方向发展,与断裂后的东段风暴的后向传播(向西南方向发展)机制相互作用,完成了飑线的再次组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弓状特征、水平尺度更大、近似于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系统。(4)长生命期飑线系统造成的极端雷暴大风和最大冰雹出现在飑线再组织化初期,位于飑线系统“弓部”位置,地面极端雷暴大风是冷池密度流、后侧入流急流和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后侧入流急流几乎完全分离的、与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在这次极端地面大风发生时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5)山东半岛东侧的黄海海风锋向内陆推进(东南向西北)过程中与自西北向东南移动的飑线相遇,加强了风暴前侧的抬升、水汽供给和组织化程度,为飑线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极大阵风 海风锋 断裂与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9”山东近海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侯淑梅 李昱薇 +6 位作者 张鹏 朱晓清 高荣珍 张永婧 梅婵娟 石磊 朱义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42-1256,共15页
2021年4月29日山东近海出现10~13级雷暴大风,造成一艘渔船翻扣。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ERA5再分析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雷暴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强盛的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温度... 2021年4月29日山东近海出现10~13级雷暴大风,造成一艘渔船翻扣。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ERA5再分析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雷暴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强盛的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温度脊之上,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为当天产生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高空强劲的西北气流,一方面导致阵风锋移动速度快,另一方面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下沉气流的角动量。阵风锋移动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所经之地产生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干燥,高层水凝物下落过程中蒸发降温,在近地面形成厚度高达120 hPa的冷池。小尺度冷池造成的加压与大尺度气旋后部增压叠加,与气旋的减压区形成变压风。冷池与日照暖温度脊之间产生的密度流与变压风叠加,造成地面大风强度增强。冷池小高压入海后气压梯度方向转变造成风向发生旋转,增加了渔船翻扣的风险。日照上空的蒸发作用、锋区梯度、密度流强度、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均比青岛强,导致处于青岛雷暴边缘的日照市出现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受青岛雷暴主体影响的青岛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密度流 多尺度天气系统叠加 蒸发降温 高空动量下传 变压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威海市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孙鹏鹏 梅婵娟 单幸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10-113,共4页
利用威海市1961—2020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计算出-5℃以下低温日数、冷积温(≤-5℃),并分析了威海市60年来冬季的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日数及冷积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60年来威海市冬季平均气温呈上... 利用威海市1961—2020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计算出-5℃以下低温日数、冷积温(≤-5℃),并分析了威海市60年来冬季的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日数及冷积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60年来威海市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率为0.27℃/10年,在20世纪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冬季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1968年下降到最低值,为-2.8℃,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冬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变化不明显,进入90年代后大幅上升,2007年及2020年达到最高峰,均为2.8℃;而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趋势率均为0.31℃/10年,20世纪60年代为最低,进入70年代明显上升,90年代达到最高,进入21世纪的20年来略有下降但波动不大;冷积温、低温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冷积温 低温日数 变化特征 威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