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酮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薛蓓 梁甲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130,共4页
海藻酮糖(trehalulose)是一种具有高溶解度的还原性二糖。文中对它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应用和生产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海藻酮糖 异麦芽酮糖 海藻酮糖合成酶 异麦芽酮糖合成酶 蔗糖异构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环境敏感型造礁石珊瑚Pocillopora sp.共生虫黄藻和细菌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甲元 邓传奇 +5 位作者 许勇前 覃良云 陈金妮 葛瑞琪 黄学勇 余克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在气候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南海珊瑚礁演变出生境各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对特殊生境的适应离不开体内共生微生物类群的调节。分析共生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有助于了解珊瑚的环境适应机制,同时可以对珊瑚未来的进化趋势做出评估。本... 在气候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南海珊瑚礁演变出生境各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对特殊生境的适应离不开体内共生微生物类群的调节。分析共生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有助于了解珊瑚的环境适应机制,同时可以对珊瑚未来的进化趋势做出评估。本研究从南海低纬度的南沙群岛(NS)和西沙群岛(XS)以及相对高纬度的海南陵水(LS)3个珊瑚礁区采集一种环境敏感型造礁珊瑚Pocillopora sp.,分析关键共生微生物(虫黄藻和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生物量以及与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共生虫黄藻的群落组成在NS、XS与LS之间存在较大差异,NS和XS珊瑚共生虫黄藻的主导系群分别为D1、C1d和C42,而LS则为C42、C1d、C1p、C1和C1t;(2)共生细菌的群落组成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Firmicutes)为主导系群,而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蓝细菌(Cyanobacteria)则随着纬度的升高,其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从NS的0.95%到LS的8.18%,p<0.05);(3)在细胞数量方面,随着纬度的升高,共生虫黄藻的密度显著升高(从(3.39±0.49)×10^(6)cells/cm^(2)升至(8.90±0.65)×10^(5)cells/cm^(2),p=0.001<0.05),在相对高纬度的LS同样有着更高的珊瑚共生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p=0.001<0.05);(4)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具有潜在耐热性质的虫黄藻亚系群D1与海表温度和透明度呈正相关,而在LS珊瑚中占主导的虫黄藻C42以及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则与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营养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对南海的环境敏感型珊瑚Pocillopora sp.的环境适应微生态机制以及未来进化趋势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蓝细菌 南海 环境适应性 虫黄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两种石珊瑚在高温胁迫下共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骆雯雯 梁甲元 +4 位作者 余克服 邓传奇 葛瑞琪 苏宏飞 王英辉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299-307,共9页
石珊瑚中的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对全球气候变暖胁迫的耐受能力明显不同,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北部湾涠洲岛的一种属于块状珊瑚的海孔角蜂巢珊瑚( Favites halicora )和一种属于枝状珊瑚的浪花鹿角珊瑚( Acropora cytherea )为研... 石珊瑚中的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对全球气候变暖胁迫的耐受能力明显不同,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北部湾涠洲岛的一种属于块状珊瑚的海孔角蜂巢珊瑚( Favites halicora )和一种属于枝状珊瑚的浪花鹿角珊瑚( Acropora cytherea )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高温胁迫下(26~34℃) 2种珊瑚共生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共生细菌多样性具有差异性, A.cytherea 共生细菌的多样性随着温度上升变化显著,Shannon指数由2.20变为4.05,而 F.halicora 变化幅度较小,在2.69~3.19波动;主导细菌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 F.halicora 占主导地位的共生细菌为Proteobacteria (29%~73%)、Cyanobacteria (7%~63%)和Bacteroidetes (3%~13%),而 A.cytherea 为Proteobacteria (49%~90%)、Cyanobacteria (1%~16%)、Bacteroidetes (3%~16%)、Firmicutes (1%~6%)和一个未分类的细菌门unclassified_k_norank(0.6%~21.0%);升温胁迫时,主导细菌的丰度变化存在差别,Bacteroidetes在 F.halicora 中显著降低,而在 A.cytherea 中显著升高,unclassified_k_norank在 A.cytherea 中也显著升高;随着温度升高,2种珊瑚共生细菌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珊瑚中出现潜在致病菌 Vibrio 的温度不同, F.halicora 在34℃胁迫时出现, A.cytherea 在30℃和34℃胁迫时均出现。根据上述结果推测,珊瑚共生细菌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块状珊瑚比枝状珊瑚更耐受高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孔角蜂巢珊瑚 浪花鹿角珊瑚 石珊瑚 共生细菌 致病菌 高温胁迫 珊瑚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环境敏感性不同的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和Durusdinium trenchii)的脂质代谢对热胁迫的响应模式
4
作者 张丽 李志聪 +6 位作者 杨雅婷 梁祝清 冯宜合 卢铭垚 胡思雨 余克服 梁甲元 《海洋学报》 2025年第9期101-114,共14页
虫黄藻是珊瑚共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不同种类的虫黄藻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影响珊瑚宿主的环境适应能力。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探讨了广泛分布的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环境敏感型Cladocopium goreaui和环境耐受型Durusdinium... 虫黄藻是珊瑚共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不同种类的虫黄藻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影响珊瑚宿主的环境适应能力。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探讨了广泛分布的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环境敏感型Cladocopium goreaui和环境耐受型Durusdinium trenchii在热胁迫下的应激模式。研究发现,热胁迫显著影响两者的生长密度、光合色素含量、称为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及抗氧化活性,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组学显示,C.goreaui和D.trenchii在应对热胁迫时,磷脂酰胆碱、甘油三酯、磷脂酰乙醇胺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等脂质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关代谢通路。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鞘脂代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D.trenchii通过下调神经酰胺水平减少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调控自噬过程,并适应膜流动性的变化;而C.goreaui主要通过上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分子,以维持膜稳定性和调控信号传导。深入解析不同环境敏感性虫黄藻在热胁迫下的脂质代谢应激机制,有助于从共生伙伴的角度,为提升珊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胁迫 虫黄藻 鞘脂代谢 脂质组学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