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轴流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结构优化与试验 被引量:13
1
作者 梁振伟 李耀明 +2 位作者 马培培 魏纯才 王建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0-174,共5页
通过物料在气流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从而找出影响物料运动状态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试验分析风机转速、鱼鳞筛开度、分风板I角度、分风板II角度4个参数对清选性能(损失率及含杂率)的影响,从而得出单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清选装置最佳的工作参数... 通过物料在气流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从而找出影响物料运动状态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试验分析风机转速、鱼鳞筛开度、分风板I角度、分风板II角度4个参数对清选性能(损失率及含杂率)的影响,从而得出单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清选装置最佳的工作参数。为解决滚筒中后部落下的物料含杂率较高,籽粒容易随茎秆被抛出机外,造成谷物损失的问题,设计一种回程筛板(由回程板及编织筛组成)。田间试验发现:当回程筛板安装角度为3 0°、风机转速为1 4 0 0 r/min、第I导风板倾角为3 0°、第II导风板倾角为1 5°、鱼鳞筛开度为2 4.5 mm时,清选性能较佳,损失率为0.20%,含杂率为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纵轴流 受力分析 工作参数 回程筛板 联合收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ε-SVR的风筛式清选装置清选性能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振伟 李耀明 +3 位作者 周全 马征 魏纯才 王建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0,36,共6页
在分析传统预测模型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为了能方便地预测清选参数对清选性能的影响,将一种支持向量机模型引入风筛式清选装置的清选性能预测领域,探讨了样本容量大小对ε-SVR回归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并与BP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在分析传统预测模型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为了能方便地预测清选参数对清选性能的影响,将一种支持向量机模型引入风筛式清选装置的清选性能预测领域,探讨了样本容量大小对ε-SVR回归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并与BP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启发式Grid Search方法及启发式GA和PSO方法寻求ε-SVR模型最佳参数,可避免凭经验选取参数的随机性,在具有小样本的清选性能预测中,ε-SVR模型预测性能优于BP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选 联合收获机 风筛式 ε-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仿真及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洋 徐立章 梁振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2,共6页
针对传统水稻联合收获机普遍采用的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在收获喂入量8.0~9.0kg/s时存在清选损失率显著提高、籽粒含杂率增加、效率降低等难题,首先运用CFD软件对课题组研发的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和传统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进... 针对传统水稻联合收获机普遍采用的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在收获喂入量8.0~9.0kg/s时存在清选损失率显著提高、籽粒含杂率增加、效率降低等难题,首先运用CFD软件对课题组研发的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和传统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进行了内部气流场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得出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分布对收获喂入量8.0~9.0kg/s工作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已搭建的试验台上布置了42个气流速度测点对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进行多因素正交内部气流场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的鱼鳞筛开度为18mm、分风板倾角Ⅰ为28°、分风板倾角Ⅱ为20°时,振动筛上方前、中部整体气流速度达到最大且后部气流速度回升幅度最大,有利于提高清选性能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出风口 多风道 清选装置 CFD仿真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联合收获机割台机架的振动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国强 李耀明 +3 位作者 姬魁洲 梁振伟 马啸 程军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5,53,共6页
为了降低谷子联合收获机在田间工作时的振动、减少割台损失率,利用SolidWorks对谷子割台机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ANSYS软件对谷子割台机架优化前和优化后分别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用东华DH5902动态测试分析仪对计算机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为了降低谷子联合收获机在田间工作时的振动、减少割台损失率,利用SolidWorks对谷子割台机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ANSYS软件对谷子割台机架优化前和优化后分别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用东华DH5902动态测试分析仪对计算机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前的第4阶模态为11.04Hz,其频率落在外部激振频率范围内;优化后的谷子割台机架各个阶次频率均避开了联合收获机各外部激振频率范围,有效避免了割台震动的产生。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改进前后的割台损失率,改进后的割台损失率降低了14.5%。研究成果可为降低谷子联合收获机振动及为谷子割台的减震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台机架 有限元分析 模态分析 结构优化 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喂入量水稻联合收获机脱粒清选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纯才 李耀明 +2 位作者 徐立章 梁振伟 王建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74,共5页
为适应我国现阶段高产水稻的收获要求,自主研发了大喂入量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获机。论述了切流脱粒分离装置、锥形螺旋喂入装置、斜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清选装置等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与设计参数,提出了配套动... 为适应我国现阶段高产水稻的收获要求,自主研发了大喂入量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获机。论述了切流脱粒分离装置、锥形螺旋喂入装置、斜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清选装置等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与设计参数,提出了配套动力90~100k W、可承载6~7t的履带式行走底盘技术方案,突破了传统履带式底盘承载能力≤5t的限制。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该机收获产量9 000kg/hm2水稻时,总损失率为1.2%,含杂率1.0%,破碎率0.9%,机具生产率0.8 hm2/h,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该斜置切纵流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喂入量达到了8.89kg/s,喂入量明显提高。该研究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联合收获机 大喂入量 脱粒清选装置 斜置切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对皖北水稻品种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叶全洲 梁振伟 刘大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34-41,49,共9页
[目的]为筛选出适应皖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同时为水稻新品种的育种、精准定位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17个水稻品种的21个性状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DTOPSIS法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比较品种间的... [目的]为筛选出适应皖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同时为水稻新品种的育种、精准定位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17个水稻品种的21个性状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DTOPSIS法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比较品种间的差异。[结果]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DTOPSIS法都能对水稻新品种进行较全面综合评价,准确反映品种的优劣。2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在赋予相同权重的情况下,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水稻品种与理想品种之间的关联度εt(k)值的最大差异率为26.7%;D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种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Gi值,其最大差异率为70.0%。最大差异率从大到小依次为Gi值、εt(k)值、产量差异。DTOPSIS法更能体现品种间的差异和反映品种优劣,较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更适合用于水稻新品种的综合评价。[结论]韵两优丝苗、赞两优570、悦两优2646和韵两优332这4个优良品种在皖北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和抗病性均较好,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及推广。DTOPSIS法是综合评价皖北新水稻品种优劣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7的无人机影像稻穗计数方法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宏乐 叶全洲 +2 位作者 王兴林 刘大存 梁振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74-82,共9页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展基于无人机采集的水稻稻穗RGB图像进行稻穗快速计数技术研究,利于建立省工、省时、高效的产量评估预测,为后续收获、烘干、仓储工作以及品种试验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在水稻齐穗-灌浆期,使用无人机采...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展基于无人机采集的水稻稻穗RGB图像进行稻穗快速计数技术研究,利于建立省工、省时、高效的产量评估预测,为后续收获、烘干、仓储工作以及品种试验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在水稻齐穗-灌浆期,使用无人机采集水稻稻穗图片,通过对图片中稻穗的标注、分类以及训练,获得基于YOLOv7的网络结构模型,与田间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针对该方法对不同亚种水稻稻穗的数穗计数精度作出评价。【结果】将得到的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进行比较,对于相同的训练集,YOLOv7模型的重叠率(Intersecion of union,IoU)值的中位数普遍高于YOLOv5模型。仅使用粳稻数据训练得到的模型对粳稻有较好的识别精度,YOLOv7模型的mAP@0.5为80.75%、mAP@0.25为93.01%,优于YOLOv5l模型的mAP@0.5值73.36%、mAP@0.25值91.16%;两种模型对籼稻识别精度不高。对籼稻识别最佳的模型为使用籼稻数据训练得到的模型,YOLOv7模型的mAP@0.5为73.19%、mAP@0.25为83.71%,优于YOLOv5l模型的mAP@0.5值72.77%、mAP@0.25值81.66%;但两种模型均对粳稻识别精度不高。对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进一步比较验证表明,仅使用粳稻数据训练得到的模型对粳稻有较好的识别精度,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显著相关。其中YOLOv7模型对粳稻预测精度最高,R2为0.9585、RMSE为9.17;其次为YOLOv5模型,R2为0.9522、RMSE为11.91。对籼稻识别最佳的模型为使用籼稻数据训练得到的模型。其中YOLOv7模型对籼稻预测精度最高,R2为0.8595、RMSE为24.22。其次为YOLOv5模型,R2为0.7737、RMSE为32.56。【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快速调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可应用于实际田间测产工作,有利于克服人工田间估产工作量大、效率低、人为误差等问题,未来可进一步应用于可移动水稻估产装置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穗检测 YOLOv7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