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苯扎溴铵溶液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梁慕兰 梁碧华 +1 位作者 王艳芳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09-310,共2页
目的:观察5%苯扎溴铵溶液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泛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先予5%苯扎溴铵溶液浸泡至疣体松软、范围缩小,再进行冷冻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液氮冷冻治疗,比较... 目的:观察5%苯扎溴铵溶液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泛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先予5%苯扎溴铵溶液浸泡至疣体松软、范围缩小,再进行冷冻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液氮冷冻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6例、好转4例;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P<0.05)。结论:5%苯扎溴铵溶液浸泡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泛发性跖疣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跖疣 5%苯扎溴铵溶液 液氮冷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Q开关激光联合胶原贴冷敷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万长兰 梁慕兰 +4 位作者 张美蓉 陈凤仪 龚业青 王艳芳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调Q开关激光联合胶原贴冷敷膜外敷及谷胱甘肽、维生素C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及术后色素沉着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黄褐斑激光治疗门诊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大光斑低能量调Q开关Nd∶YAG... 目的:探讨调Q开关激光联合胶原贴冷敷膜外敷及谷胱甘肽、维生素C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及术后色素沉着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黄褐斑激光治疗门诊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大光斑低能量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10次,每次术后立即以移动性冰垫冰敷皮肤30 min,并在首次激光术后予静脉滴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每日1次,共14次为1疗程,间隔6月后开始第2疗程,共2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激光术后即刻于患处外敷胶原贴冷敷膜再以移动性冰垫冰敷30 min,术后每日使用冷藏好的胶原贴冷敷膜护理面部,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周,其余同对照组。于首次治疗3个月、9个月、1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患者黄褐斑的疗效及色素沉着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为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4,P〈0.05)。观察组色素沉着发生率(5.36%)与对照组(3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5,P〈0.05)。结论:调Q开关激光联合胶原贴冷敷膜外敷及谷胱甘肽、维生素C静脉点滴是治疗黄褐斑及预防术后色素沉着的有效方法,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Q开关激光治疗 胶原贴敷料 谷胱甘肽 黄褐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123例斑贴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立新 陈荃 +4 位作者 高爱莉 黄茂芳 马少吟 梁慕兰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21-122,130,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2007~2012年间在我院门诊进行的123例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在一些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门诊以“面部皮炎”、“过敏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就诊的患者123例,... 目的:回顾分析2007~2012年间在我院门诊进行的123例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在一些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门诊以“面部皮炎”、“过敏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就诊的患者123例,进行斑贴和光斑贴试验(共20种变应原)。结果:123例患者中,斑贴试验阳性33例(26.8%),光斑贴试验阳性75例(61.0%)。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芳香混合物、秘鲁香脂和盐酸苯海拉明,光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1.0%盐酸氯丙嗪、芳香混合物和0.1%盐酸氯丙嗪。结论: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可能和慢性光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和敏感性皮肤等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 变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光化性皮炎95例临床、光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荃 张美蓉 +5 位作者 梁慕兰 王立新 黄茂芳 李振洁 龚业青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了解慢性光化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检测慢性光化性皮炎的致病光谱和光接触性变应原。方法:收集我所近七年诊断为"慢性光化性皮炎"并完成光生物学试验的患者,共95例。进行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 目的:了解慢性光化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检测慢性光化性皮炎的致病光谱和光接触性变应原。方法:收集我所近七年诊断为"慢性光化性皮炎"并完成光生物学试验的患者,共95例。进行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测定以及光斑贴试验。结果:患者中男60例,女35例;平均年龄53.04岁;全部为Ⅳ型皮肤。皮损主要分布于光暴露部位。光试验结果:UVA-MED 87例(91.58%)低于正常值,UVB-MED 53例(55.79%)低于正常值,两者均异常为51例(53.68%)。光斑贴试验中阳性反应59例(62.11%)。主要的光变应原为盐酸氯丙嗪(41.05%)、盐酸异丙嗪(21.05%)、硫双对氯酚(18.95%)、香料混合物(9.47%)和秘鲁香脂(9.47%)。结论:临床表现和光生物学试验是诊断慢性光化性皮炎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光试验 光斑贴试验 最小红斑量 光变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145例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晓吟 王艳芳 +2 位作者 张文君 梁慕兰 刘玉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4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治疗,治疗组71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联合NB-UVB照...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4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治疗,治疗组71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疗程6周。结果: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平均值从治疗前的8.19±0.18下降至治疗后的1.09±0.12,对照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平均值从治疗前的8.18±0.20下降至治疗后的2.31±0.07;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NB-UVB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可以提高疗效,在进行NB-UVB照射治疗过程中掌握NB-UVB护理要点,对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疗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窄谱UVB 护理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干预对不同妊期潜伏梅毒孕妇新生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日东 刘金花 +6 位作者 田广南 黄茂芳 汤少开 邱小珊 林仕英 梁慕兰 陈展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76-278,287,共4页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孕妇 新生儿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囊三腔管灌注配合口服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4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关艳冰 程军平 +3 位作者 林玲 梁慕兰 许文华 张秀练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60-261,263,共3页
目的 :寻找一种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2 8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双囊三腔管灌注配合口服抗生素组 )及B组 (双囊三腔管灌注组 )和C组 (口服抗生素组 )。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A组细菌清除率 93 79% ,总有效... 目的 :寻找一种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2 8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双囊三腔管灌注配合口服抗生素组 )及B组 (双囊三腔管灌注组 )和C组 (口服抗生素组 )。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A组细菌清除率 93 79% ,总有效率为 91 0 3 % ,B组细菌清除率 79 1 7% ,总有效率79 1 7% ,C组细菌清除率 63 3 9% ,总有效率 5 9 72 % ,A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双囊三腔管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总有效率 配合 灌注 细菌清除率 例临床观察 口服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耐药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军平 关艳冰 +4 位作者 梁慕兰 许文华 刘永歉 张秀练 林家胜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对广州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观察,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每年分离的解脲支原体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检测,测定解脲支原体对以上药物的敏感率及耐药率。结果:... 目的:对广州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观察,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每年分离的解脲支原体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检测,测定解脲支原体对以上药物的敏感率及耐药率。结果: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药物敏感率无明显改变;交沙霉素的耐药率显著上升,耐药率从2005年的4.7%上升至2008年的23.2%。结论:解脲支原体的耐药趋势正逐渐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表明该类药物在解脲支原体治疗方面要严格控制和选择;对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药物敏感测定 流行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