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ir-Copula贝叶斯模型的基坑支护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大炜 江钰鑫 +1 位作者 梁广林 林越翔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6,163,共8页
为准确判定基坑安全状态,保障基坑安全建设,对影响基坑安全的关键因素展开时程监测,以Pair-Copula贝叶斯(Pair-Copula Bayesian Network, PCBN)模型为基础,结合Pair-Copula处理复杂多变量数据的灵活性和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的优势,... 为准确判定基坑安全状态,保障基坑安全建设,对影响基坑安全的关键因素展开时程监测,以Pair-Copula贝叶斯(Pair-Copula Bayesian Network, PCBN)模型为基础,结合Pair-Copula处理复杂多变量数据的灵活性和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的优势,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可靠度评价体系,实现了考虑监测数据复杂相关性的基坑安全状态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之间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均超过0.5,存在较强正相关性。地下水位与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皆为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弱,地下水位与地表沉降之间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361 7,相关性最弱。PCBN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基于PCBN模型计算得到的新塘互通立交路段明挖法市政隧道深基坑工程可靠性指标β值为4.056,基坑支护结构位于安全范围。研究成果可为深基坑支护结构安全量化评价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支护 Pair-Copula贝叶斯模型 风险评价 可靠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梁广林 陈浩 +1 位作者 蔡强国 胡文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地貌学是研究整个地表形态或某一个地区地表起伏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规律、分布和改造利用的科学。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了国内外地貌演化,尤其是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评述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目前需要开... 地貌学是研究整个地表形态或某一个地区地表起伏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规律、分布和改造利用的科学。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了国内外地貌演化,尤其是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评述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目前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貌侵蚀演化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环境要素对流域产沙影响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浩 陆中臣 +2 位作者 周金星 黄建国 梁广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0-46,共7页
采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在自然地带性、非地带性因子对流域产沙影响的响应机制和交互作用分析基础上 ,定量得到河潼区间流域产沙的极值区形成的环境要... 采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在自然地带性、非地带性因子对流域产沙影响的响应机制和交互作用分析基础上 ,定量得到河潼区间流域产沙的极值区形成的环境要素复合临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地区 多元正交多项式 回归分析 侵蚀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演化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浩 Y.Tsui +4 位作者 蔡强国 L.G.Tham 胡文生 Z.Q.Yue 梁广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长期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小、中、大流域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这些信息对于有关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研究土壤侵蚀规律,以及为水土保持治理决策与措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往研... 长期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小、中、大流域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这些信息对于有关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研究土壤侵蚀规律,以及为水土保持治理决策与措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往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地貌特征(包括以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动态检测缺乏系统研究。以地貌形态特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的动态检测,对于有关部门更加全面的认识地表剥蚀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水沙检测替代不了的作用,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航天遥感、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三维动态的地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的过程相结合是交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5期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从1959~1999)大比尺航片,在高程数字化模型(DEM)、正射影像图(DOM)制作的基础上,开展了40年来,以地貌特征并结合小流域水沙变化为目标的动态检测,为地貌演化、地表剥蚀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 地貌演化 水沙过程 王家沟小流域 晋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侵蚀产沙环境要素临界与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浩 蔡强国 +2 位作者 周金星 胡文生 梁广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54-59,共6页
目前黄河中游产沙的峰值区(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已明确界定。但是,产沙峰值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要素(自然、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影响产沙峰值区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环境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目前黄河中游产沙的峰值区(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已明确界定。但是,产沙峰值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要素(自然、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影响产沙峰值区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环境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黄河中游的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结合黄土高原正在开展的退耕还林的生物工程建设,指出加强流域产沙与环境要素临界特征与交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揭示自然、人类活动在流域产沙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探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的恢复前景与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是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环境要素临界 植被恢复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的电力系统以及电力系统技术的研究
6
作者 梁广林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10期119-119,共1页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电力系统的一项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完成电力系统科学管理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及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对电力系统及其技术规划工作实施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促进电力系统乃至整个电...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电力系统的一项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完成电力系统科学管理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及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对电力系统及其技术规划工作实施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促进电力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电网运营系统的平稳和长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电力技术 自动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顶推力作用下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国武 梁广林 +2 位作者 祁军 刘启清 张凌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59,共9页
为研究盾构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时非对称顶推力对隧道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广东圭峰山隧道区间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考虑隧道衬砌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建立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分... 为研究盾构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施工时非对称顶推力对隧道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广东圭峰山隧道区间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考虑隧道衬砌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建立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非对称顶推力作用下盾构隧道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非对称推力作用下盾尾衬砌管片横断面变形表现为向大荷载侧的挤出变形,非对称推力的影响范围与推力偏差量相关。②非对称推力引起的隧道竖向和横向弯矩远大于环向弯矩,其对环向内力影响较小,且主要体现为对环向剪力的影响。③盾构推进油缸的推力偏差使得隧道纵向由全断面受压状态逐渐过渡到压弯状态,在大推力侧的盾尾衬砌环缝(尤其是“T”形缝)间产生了明显的压应力集中,若该区域存在拼装误差,极易造成管片混凝土压溃;而小推力侧的纵向螺栓随着各组油缸推力偏差的增大开始受拉,使得部分环缝处于纵向受拉状态,存在潜在的环缝防水失效风险。因此,进行盾构曲线掘进施工时,应合理调配各组油缸推力,严格控制盾构衬砌管片拼装质量,同时应加强盾尾附近衬砌接缝的渗漏水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曲线掘进 非对称推力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数值模拟 圭峰山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8
作者 梁广林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第7期125-126,共2页
文章介绍了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概况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了解电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电力运行 充裕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通道爆破施工条件下水平耦联隧道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伍 张忠杰 +3 位作者 肖传玉 裴小松 周龙龙 梁广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6-133,共8页
为研究横通道施工爆破荷载作用下大跨小净距耦联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依托广州市黄埔区一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间车行横通道的爆破掘进施工,建立了等效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既有隧道的动力响应... 为研究横通道施工爆破荷载作用下大跨小净距耦联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依托广州市黄埔区一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间车行横通道的爆破掘进施工,建立了等效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既有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并进一步确定了当前施工参数下横通道爆破作业面距既有隧道的安全距离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迎爆侧下拱腰区域为主要的振动响应区,衬砌最大振速与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该区域内,且衬砌振速主要以水平径向(沿横通道轴线方向)振速为主,施工时可以该位置的水平振速监测值作为横通道爆破施工影响的评价指标;横通道爆破荷载下既有隧道衬砌动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与振速基本一致,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既有隧道衬砌峰值振速与开挖面距该隧道距离呈良好的负幂指数关系,基于其拟合关系,建议在横通道掌子面距既有隧道衬砌10 m左右时就应对爆破施工参数进行优化与降级,避免影响既有衬砌的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横通道 爆破荷载 爆破振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