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伏尔泰笔下的中国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08-114,共7页
文摘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他们在信件和出版的书籍中对中国的介绍,使法国人“发现”了这个遥远的中华帝国的古老文明,从而在法国兴起了“汉学”和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的史书和以中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种对中国的介绍在法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人甚至认为它“部分地陶冶了十八世纪人们的思想”。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谈到中国,虽然或褒或贬,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感到兴趣则是一致的。在所有这些思想家中,始终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是公认的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伏尔泰把欧洲人“发现”
关键词
伏尔泰
中国政府
传教士
路易十四
耶稣会
十七世纪
十八世纪
启蒙运动
基督教
法国启蒙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力求准确,兼顾文采——关于社会科学翻译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6-80,共5页
文摘
第一次全国社会科学翻译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是翻译界的一大盛事。过去召开的翻译教学或翻译经验交流会以及一些刊物(如《翻译通讯》和高等学校的学报),往往主要介绍文学翻译的经验和技巧,剖析文学作品翻译的得失。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科学翻译
科技翻译
社会科学
文学作品翻译
翻译经验
准确性
译者
翻译教学
科学著作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浅谈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1-85,共5页
文摘
自从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这“译事三难”以来,人们一直讨论着翻译标准(或称原则)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但要求译文准确、忠实则是共同的意见,所以近来“准确、通顺”的提法得到较多人的赞同。“通顺”二字不会引起争论,但对什么是“准确”,又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和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所谓准确,就是译文不应有理解、表达和知识性的错误。正确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正确理解无非包括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语法方面不必赘述,我要谈的主要是理解词义的问题。词往往是多义的。
关键词
正确理解
翻译标准
有理解
教学实践
译文
理解原文
准确翻译
理解词义
严复
语义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关于《法语搭配辞典》的编纂
4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文摘
语言乃一交际工具。思想的交流要求对话者之间存在语言的共识与理解,故必须造句正确,方能表达思想。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运用法语表达思想方面所存在的困难,主要在于词与词如何正确而恰当地组合(假定已基本掌握法语的语法规则)。这表现为语义、句法与词汇三方面:语义方面的困难在于只知某个单词而不知该词应与什么词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已知名词“胜利”(la victoire)而不知应以什么动词来表示“取得胜利"(remporterla victoire)的意思。当然我们有时可以一个动词来代替动宾词组以回避困难(triompher代remporter la victoire),但如要表示“我们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划时代”
关键词
搭配词
法语
固定词组
同义词组
汉语
名词
表达方式
语法规则
语义辨析
两种语言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简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心目中的中国
5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25-131,共7页
文摘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全欧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但比文艺复兴运动更深入、更激烈,它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的社会制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以唤醒人们认识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在为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过程中,都以极大的兴趣谈到中国,把对中国的研究作为投向法国封建制度的标枪.本文拟就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看法作简单的介绍,加以比较和评述,并探讨他们在与封建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抱着强烈的兴趣来谈论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
伏尔泰
运动思想
政治制度
法国启蒙
中国政府
中国专制政体
启蒙运动
伦理道德
封建制度
十八世纪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流传到法国的中国谚语、警句和格言
6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88-92,共5页
文摘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通过两个途径逐步“发现”了中国:一是贸易。中国输往欧洲的茶叶、丝绸、陶瓷等风靡欧洲大陆,中国当时的物质文明使欧洲人叹为观止。君主、贵族和豪门富户以食用茶叶,穿着丝绸,享用陶瓷,修建和装饰中国陈列室,建造中国宝塔,来炫耀其地位、财富和文明。二,更重要的是传教士的书信。
关键词
中国谚语
十七世纪
警句
格言
法语
文化交流
法国人
书信
各民族
语言方面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瑟加兰的《碑林集》与中国文化
7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文摘
维克多·瑟加兰(一八七八——一九一九年)是法国当代诗人、汉学家、考古学者,曾三次来华,前后逗留约六年余。他一生的事业与成就几乎都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除早期的《远古人》外,都以中国为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有《天子》、《碑林集》、《勒内·莱斯》、《想象集》等。中国读者对于被某些法国文学评论家誉为“中国的诗人”的瑟加兰比较陌生,因为他的作品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然而在法国,由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古老的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从六十年代起,人们开始“重新发现”了这个曾经被湮没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来越引起读者的兴趣,一些杂志出版了瑟加兰专号。我国近年来也开始了对瑟加兰的研究。一九八三年在武汉大学召开关于法国诗人维·瑟加兰和圣琼—佩斯的学术讨论会,法国也有专家参加。本文准备就瑟加兰最著名的诗集《碑林集》与中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风
碑林
多样化
中国国际地位
中文资料
中国古代
学术讨论会
法国文学
美学思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万里写入胸怀间
8
作者
梁守锵
出处
《出版广角》
1999年第1期63-63,共1页
文摘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文化之旅·圣母院的钟声》,以巴黎为中心,沿着塞纳河和卢亚尔河,进而西北到达诺曼底,南迄天蓝海岸,从圣母院的钟声中漾出了法国的悠悠古迹,多处名胜犹如江水万里,泻入胸怀,流出笔端。作者程厚曾教授是研究雨果的专家,为学术研究多次赴法访问,他的法国之行正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此书则是这一旅行附带长出的一束鲜花。但该书并不局限于探访雨果的遗踪,而是广泛涉及建筑、雕塑、艺术、文学、历史、
关键词
学术研究
法国
诺曼底
雨果
大学出版社
法兰西文化
写入
作者
雕塑
巴黎
分类号
K956.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