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体积分数对乙烯扩散火焰中烟黑生成影响的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军辉 黄群星 +2 位作者 冯玉霄 池涌 严建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5-1471,共7页
为了研究氧体积分数对扩散火焰中烟黑颗粒生长和聚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热泳沉积取样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分析富氧和贫氧环境下乙烯/O2/N2扩散火焰中烟黑颗粒的粒径和颗粒凝聚体平均颗粒数,并采用激光消光法同步测量烟黑颗粒在火... 为了研究氧体积分数对扩散火焰中烟黑颗粒生长和聚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热泳沉积取样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分析富氧和贫氧环境下乙烯/O2/N2扩散火焰中烟黑颗粒的粒径和颗粒凝聚体平均颗粒数,并采用激光消光法同步测量烟黑颗粒在火焰轴向和径向的体积分数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乙烯扩散火焰,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使火焰中心同一高度上的烟黑粒径和凝聚体平均颗粒数增大,进而引起烟黑体积分数增大,峰值位置前移;在火焰径向方向烟黑颗粒分布向中心收缩,边缘位置烟黑体积分数增大.对于本文讨论的扩散火焰,氧体积分数的增加对烟黑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火焰颗粒污染物的控制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扩散火焰 烟黑 氧体积分数 光学消光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其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守强 袁隆基 +1 位作者 杨宏坤 梁军辉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8年第3期130-135,共6页
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质能转化方式,包括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以及生物质制取气体技术。同时详细地介绍了秸秆燃烧发电、沼气发电、整体气化发电(BIG)、生物质燃料电池等一些常用的、比较有前景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质能转化方式,包括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以及生物质制取气体技术。同时详细地介绍了秸秆燃烧发电、沼气发电、整体气化发电(BIG)、生物质燃料电池等一些常用的、比较有前景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最后,结合目前国内外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从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发电技术 转换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关键环节分析及其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宏坤 宋正昶 +2 位作者 孙守强 梁军辉 王晓龙 《能源与环境》 2008年第5期17-19,共3页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环保、可靠的低品位热能利用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介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热力过程,并以循环中的3个关键环节为出发点,介绍国内外近些年来的试验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环保、可靠的低品位热能利用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介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热力过程,并以循环中的3个关键环节为出发点,介绍国内外近些年来的试验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指出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太阳能 工质对 吸附床 集热器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居住区通勤绿道选线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军辉 杜洋 +1 位作者 赛金波 黄昱然 《风景园林》 2018年第8期30-35,共6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道 通勤绿道 选线 大数据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线与节点混合采集系统在复杂山地三维采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军辉 刘远志 +3 位作者 梁勇 刘胜 魏伟 陈兵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3期51-57,共7页
龙门山属典型的“双复杂”勘探区域,地质成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风险勘探领域之一。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浅层高陡构造发育、深层反射特征不清;下伏岩性、速度、厚度纵横向变化大;常规勘探资料成像精度低,难以满足油气勘探需求。针对研究... 龙门山属典型的“双复杂”勘探区域,地质成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风险勘探领域之一。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浅层高陡构造发育、深层反射特征不清;下伏岩性、速度、厚度纵横向变化大;常规勘探资料成像精度低,难以满足油气勘探需求。针对研究区“地下地表双复杂”地震成像难题,首次在龙门山山前带采用“两高、一小、一宽三维观测系统+源驱动高效激发技术+有线仪与节点仪器混合接收”方案,地震资料品质和采集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该方案采集的地震资料为龙门山构造-岩性目标勘探提供较好的资料,同时为该技术在类似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仪 有线仪 混采 双复杂区 源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数据、新技术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研究”主题沙龙 被引量:2
6
作者 龙瀛 盛强 +5 位作者 杨鑫 梁军辉 王鹏 刘祎绯 熊文 陈瑾羲 《城市建筑》 2018年第6期6-11,共6页
城市空间品质是反映城市人群对城市空间综合需求的评价概念,作为空间的总体质量,反映了城市空间各组成要素在“量”和“质”两方面对城市人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适宜程度。然而,空间品质的综合性和主观性给界定和测度带来了困难,... 城市空间品质是反映城市人群对城市空间综合需求的评价概念,作为空间的总体质量,反映了城市空间各组成要素在“量”和“质”两方面对城市人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适宜程度。然而,空间品质的综合性和主观性给界定和测度带来了困难,而且既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采用解构的方式对其进行还原和简化,有的通过空间若干构成要素的特征和服务水平来反映总体的质量,有的则以“人”为媒介,调查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感知。但近些年,新数据、新技术的引入为空间品质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为此,在本次沙龙中我们邀请多位学者、规划师基于新数据、新技术的不同视角,谈谈如何加强本土的相关理论研究,如何与传统分析方法协同工作,如何构建合理的集成模型,如何更好地利用既有研究成果促进空间品质提升,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品质 城市空间 技术 社会经济发展 组成要素 构成要素 协同工作 集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转换波技术在常规三维地震采集中的应用——以永太三维为例
7
作者 梁军辉 刘远志 +3 位作者 刘胜 雷扬 梁正洪 张志锋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5年第12期13-17,共5页
由于多分量勘探能够获得反映介质各向异性的C波及流体性质的P波资料,兼备了P波和S波勘探的优势,因此随着多波多分量技术的发展,转换波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然而,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相对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其成本仍... 由于多分量勘探能够获得反映介质各向异性的C波及流体性质的P波资料,兼备了P波和S波勘探的优势,因此随着多波多分量技术的发展,转换波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然而,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相对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其成本仍然很高。为此,提出了把多分量转换波技术用于常规的三维地震勘探。通过对前期资料认真分析,和对地球物理参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满足地质任务需求的合理观测系统。通过对激发参数的优化,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接收因素,采用多分量转换波技术,野外采集获得了成功,并取得了高质量的原始地震资料。单炮原始记录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很高,Z分量和R分量叠加剖面波组特征清楚,同相轴连续,反射信息丰富,具有非常好的构造形态一致性,为类似地区多分量转换波技术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转换波 采集 观测系统 数字检波器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非金属内胆全缠绕储氢气瓶渗透参数的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淑芬 吕家龙 +3 位作者 高智惠 薛海龙 梁军辉 孙福龙 《低温与特气》 CAS 2020年第5期16-18,共3页
渗透是非金属内胆全缠绕储氢气瓶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从非金属内胆渗透率的计算、非金属内胆渗透的影响因素、渗透试验指标制定以及渗透试验设备需考虑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渗透试验的渗透率指标计算需综合考虑车辆场景、环... 渗透是非金属内胆全缠绕储氢气瓶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从非金属内胆渗透率的计算、非金属内胆渗透的影响因素、渗透试验指标制定以及渗透试验设备需考虑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渗透试验的渗透率指标计算需综合考虑车辆场景、环境场景、测试、气体的扩散行为以及安全水平等多种因素。对后续企业或型式试验认证机构渗透试验指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非金属内胆 储氢气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享单车到智慧街道——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生态营造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鹏 于沛洋 +2 位作者 李昊 吴纳维 梁军辉 《城市建筑》 2017年第27期21-25,共5页
本文基于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讨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智慧城市的典型实现路径,提出了"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市民、企业、市场各尽所能、... 本文基于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讨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智慧城市的典型实现路径,提出了"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市民、企业、市场各尽所能、互相依存,进而形成共存共荣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共享单车"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如何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城市的新生态系统,使市民、企业和政府三方能够以共享单车为载体,进行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下的产业与社会创新,进而解析智慧城市新生态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价值特征。最后,本文将共享单车的空间载体、街道的智能化视为智慧城市生态未来发展的一种典型场景,详细说明了其建设目标、设施构成、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这对未来智慧城市新浪潮下,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规划实施编制的应对及智慧城市的管理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生态系统 自下而上 共享单车 智慧街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