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亮标 何青 +5 位作者 潘晓玲 黎杰 伍忠荣 王柳君 林佩琼 区秋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0期148-149,共2页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行为干预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推拿治疗。结果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行为干预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推拿治疗。结果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干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亮标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1期52-53,共2页
目的观察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电针治疗),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 目的观察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电针治疗),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P〈0.05)。结论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的牵引、电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整体正骨 点按牵拉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牵引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配合理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袁红玲 梁亮标 +1 位作者 黄锦萍 李剑虹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7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配合理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腰腿部穴位+理疗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理疗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配合理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腰腿部穴位+理疗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理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0.98±1.10)分低于对照组(3.98±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腰椎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前臂反应点、眼针配合理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效果显著,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反应点 眼针 理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树雄 王秋梨 +1 位作者 梁亮标 吴剑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14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高压氧、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子午... 目的:研究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高压氧、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促醒效果(促醒率、促醒时间)及治疗前后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意识水平[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损伤情况[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S100B蛋白(S-100B)水平]。结果:观察组促醒率为32.50%(13/40),高于对照组的12.5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促醒时间为(22.68±3.46)d,短于对照组的(28.24±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30d后,两组患者GCS、CR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P、NSE、S-100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及意识水平,减轻脑损伤,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植物状态 子午流注纳甲法 针刺 促醒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梁亮标 李树雄 +3 位作者 袁红玲 黄锦萍 吴剑林 杨智敦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4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予药物消炎止痛,并适当休息。治疗组予以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配合特定电磁波(TDP)及综... 目的探讨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予药物消炎止痛,并适当休息。治疗组予以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配合特定电磁波(TDP)及综合物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327.63±27.65)分及VAS评分(1.06±0.4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90.90±25.35)、(1.90±0.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周炎治疗中采用毫火针结合点按牵拉法治疗效果优于电针配合TDP及综合物理治疗,且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火针 点按牵拉法 肩周炎 电针 综合物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