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隐式物质点法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甄亮 陆小龙 +2 位作者 陈峰 许达 桑琴扬 《建筑施工》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合理设计开挖面支撑力是保证盾构隧道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数值模拟方法作为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技术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隧道工程设计中。因此,基于自编物质点法程序,对隧道开挖面模型进行计算,其中通过应力控制法对开挖面施加... 合理设计开挖面支撑力是保证盾构隧道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数值模拟方法作为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技术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隧道工程设计中。因此,基于自编物质点法程序,对隧道开挖面模型进行计算,其中通过应力控制法对开挖面施加支撑力,并根据模型的动能和开挖面的位移对开挖面的稳定性进行判断,从而建立了一种隧道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方法。首先,通过与已有的试验模型和理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随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一系列参数分析,探究了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和隧道埋深对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撑力和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体强度参数中摩擦角相较于黏聚力对模型失稳区域范围的影响更大,两者与模型极限支撑力都呈现负相关关系,隧道失稳破坏区域的范围会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式物质点法 隧道工程 开挖面稳定性 数值模拟 极限支撑力 失稳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陶粒混凝土叠合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一鸣 刘安庆 +2 位作者 桑琴扬 范奕涛 王建民 《施工技术》 CAS 2018年第3期36-39,共4页
为研究结合面的处理方式以及不同叠浇时间间隔对聚丙烯腈纤维(PANF)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制作Z型试件和立方体试件进行加载试验研究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露骨料水洗剂处理结合面较凿毛... 为研究结合面的处理方式以及不同叠浇时间间隔对聚丙烯腈纤维(PANF)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制作Z型试件和立方体试件进行加载试验研究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露骨料水洗剂处理结合面较凿毛面处理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结合面的粗糙度,增强2种混凝土的黏结性能;缩短叠浇时间间隔能够有效提高Z型试件抗剪强度和抗拉试件劈裂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纤维陶粒混凝土 叠合构件 黏结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持时爆炸冲击波荷载作用下梁板组合结构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圣童 汪维 +2 位作者 梁仕发 桑琴扬 郑荣跃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6-147,共12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在长持时远爆冲击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毁伤形态,通过实验获得了梁板组合结构的破坏形态和背爆面中心点位移变化。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的...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在长持时远爆冲击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毁伤形态,通过实验获得了梁板组合结构的破坏形态和背爆面中心点位移变化。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的结构破坏现象与实验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梁板组合结构在相同冲量、不同峰值爆炸荷载作用下组合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破坏过程,并结合挠跨比与破坏形态划分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冲量作用下,随着爆炸荷载峰值强度增加,梁板组合构件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破坏模式从弯曲破坏向弯剪联合破坏转换,最后呈现冲切破坏模式;组合构件中板部分发生破坏的时间早于交叉梁部分、破坏程度大于交叉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板组合结构 抗爆性能 动态响应 破坏模式 钢筋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饱和土动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汪俊敏 熊勇林 +2 位作者 杨骐莱 桑琴扬 黄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3-2331,共9页
以饱和度与有效应力为状态变量,通过引入描述不饱和与饱和土孔隙比差的状态变量,将Zhang等提出的饱和土体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动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广到不饱和土体中,使其可描述不饱和土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行为。通过对已有不饱... 以饱和度与有效应力为状态变量,通过引入描述不饱和与饱和土孔隙比差的状态变量,将Zhang等提出的饱和土体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动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广到不饱和土体中,使其可描述不饱和土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行为。通过对已有不饱和土体在完全不排水条件下的动三轴试验进行理论模拟,验证了所提出不饱和土本构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所提出本构模型,讨论了在不排水条件下初始饱和度对不饱和土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饱和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孔隙比将减少,导致饱和度增加;当初始饱和度较高时,不饱和土会转化为饱和土,从而发生液化现象。该研究成果对研究不饱和土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 本构模型 不饱和土 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