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古知庄章组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擦音游离现象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桑宇红
-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6-427,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近现代北方方言的演变"(07CYY015)的阶段性成果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W2004805)的资助
-
文摘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擦音与塞擦音不同步发展的情况,这种擦音游离现象在南北方言中表现各异,古代文献中同样记载了这种现象。擦音游离现象是新旧语音系统调整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
关键词
知庄章
擦音
声母
发展
-
Keywords
The Zhi-zhuang-zhang groups fricative initials consonant development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河北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语法音变现象
- 2
-
-
作者
桑宇红
-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
2021年第8期4-11,F000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北方言视角下的官话方言的渐变性与过渡性研究”(13AYY002)
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河北太行山麓的语音层次结构研究”(ZD202026)。
-
文摘
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_(1)[ʦəʔ^(32)]、这_(2)[ʦɤ^(213)]、这_(3)[tʂʅə^(213)];“那”也有三种读音,分别是那_(1)[nəʔ^(32)]、那_(2)[nɤ^(213)]、那_(3)[nai^(213)]。“这1”作主语时,通常代替较近的人或事物;“这2”作主语时,只能代替较近的事物而不可代人。“这_(2)”作宾语时,既可以指称事物、原因,也可以与“那_(2)[nɤ213]”对举;“这_(3)”作宾语时,通常与“那_(3)[nai213]”对举,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三者都可以作定语,具体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正体现出“内部屈折”在该方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晋语
阳原话
指示代词
音变
语法
-
Keywords
Jin dialects
Yangyuan dialect
demonstrative pronouns
sound change
grammar
-
分类号
H172.2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