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知庄章组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擦音游离现象 被引量:8
1
作者 桑宇红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6-427,共12页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擦音与塞擦音不同步发展的情况,这种擦音游离现象在南北方言中表现各异,古代文献中同样记载了这种现象。擦音游离现象是新旧语音系统调整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关键词 知庄章 擦音 声母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语法音变现象
2
作者 桑宇红 《现代语文》 2021年第8期4-11,F0002,共9页
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_(1)[ʦəʔ^(32)]、这_(2)[ʦɤ^(213)]、这_(3)[tʂʅə^(213)];“那... 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_(1)[ʦəʔ^(32)]、这_(2)[ʦɤ^(213)]、这_(3)[tʂʅə^(213)];“那”也有三种读音,分别是那_(1)[nəʔ^(32)]、那_(2)[nɤ^(213)]、那_(3)[nai^(213)]。“这1”作主语时,通常代替较近的人或事物;“这2”作主语时,只能代替较近的事物而不可代人。“这_(2)”作宾语时,既可以指称事物、原因,也可以与“那_(2)[nɤ213]”对举;“这_(3)”作宾语时,通常与“那_(3)[nai213]”对举,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三者都可以作定语,具体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正体现出“内部屈折”在该方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阳原话 指示代词 音变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