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层底板地面定向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及断层煤柱合理留设
1
作者 陈永青 李俊 桂和荣 《煤》 2025年第3期50-54,共5页
为提高矿井水害治理有效性,降低矿井水害威胁,解决煤层底板灰岩水压高、富水性强、井下钻孔劳动强度大、施工周期长等问题,文章以恒源煤矿为研究背景,利用地面定向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技术对煤层底板灰岩进行注浆加固,并从注浆压力、单... 为提高矿井水害治理有效性,降低矿井水害威胁,解决煤层底板灰岩水压高、富水性强、井下钻孔劳动强度大、施工周期长等问题,文章以恒源煤矿为研究背景,利用地面定向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技术对煤层底板灰岩进行注浆加固,并从注浆压力、单位吸水率等多角度评价了注浆效果,最后进行了注浆后断层煤柱留设计算。结果显示:注浆压力由0~4 MPa、4~8 MPa到大于8 MPa阶段,注浆量占比依次增大,大于8 MPa阶段的注浆量超过了注浆总量的2/3,确保了注浆效果;注浆加固后,剖面1、2位置均不受奥灰影响,但受下盘三灰影响,需分别留设断层防隔水煤(岩)柱75.03 m和50.51 m.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受底板高承压水威胁矿井提供借鉴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层底板 定向顺层孔 超前治理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2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底板含水层区域注浆改造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试验
3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10 位作者 洪荒 陈永青 孙晓宇 胡荣杰 郭祥东 赵群 戴亚男 余浩 李俊 孙亮 高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5-2056,共12页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水平分支孔”孔间距设计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皖北矿区底板区域注浆工程量大,特别是深部资源开采,将有数十亿元的注浆工程,有必要查清浆液扩散范围真实数据。为此,以皖北矿区恒源煤矿为研究基地,依托Ⅱ63采区底板区域治理工程,设计并实施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在中间的水平分支孔(Z8-7)投放荧光剂(示踪剂),在两侧的水平分支孔(Z8-6、Z8-8)以及交叉分支检测孔(Z8JC)取岩屑样鉴别荧光水泥,以获得浆液扩散范围,进而在浆液扩散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恒源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治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结果表明:①综合岩屑现场及室内鉴别结果分析,获得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为38.3~44.0 m,且水泥分布密集区在水平分支孔浆液扩散范围30 m以内,该区域内注浆效果最佳。②通过现场岩屑快速鉴别与室内岩屑精准鉴别,取得的浆液扩散范围基本一致,证明了荧光示踪浆液扩散范围的有效性。③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在计算参数、边界约束等符合实际注浆工况条件下,浆液扩散范围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示踪试验实测结果较为接近。④利用示踪试验过程中的压水试验及注浆参数、钻遇构造及水文地质响应等数据,考虑重力、构造、地下水径流等因素影响,借助SPSS非线性拟合软件,得到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⑤基于恒源煤矿受注层实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拟合的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得出Ⅱ63采区Z8场地浆液扩散范围为37.8~42.9 m,与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实测结果相近,计算公式可在类似条件下推广应用。本次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工程试验,不仅取得了浆液扩散范围的真实数据,而且阐明了浆液扩散与多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超深、超长定向钻注浆浆液扩散机理,构建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为类似条件下底板区域治理工程水平分支孔孔间距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区域治理 浆液扩散范围 示踪试验 浆液扩散计算公式 皖北矿区恒源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开采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应力法预测 被引量:32
4
作者 桂和荣 周庆富 +3 位作者 廖多荪 康庆恩 范遵友 邹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在重点模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低抗拉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采高FEM-NTA耦合模型”.选择了合适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综合优选输入参数,于淮南矿务局新集矿实施了该“耦合模型”.预测裂采比为10.60... 在重点模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低抗拉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采高FEM-NTA耦合模型”.选择了合适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综合优选输入参数,于淮南矿务局新集矿实施了该“耦合模型”.预测裂采比为10.60~10.85倍.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导水裂隙带 岩石应力 采煤 综放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地下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漂移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宋晓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为了准确识别矿井突水水源,利用分布于皖北矿区内的各含水层地下水长观孔和矿井各含水层疏放孔,采取4个主要深层地下水样(四含水、煤系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含量(δ18O、δD),研究它们的组成特征及漂移特征.研究结... 为了准确识别矿井突水水源,利用分布于皖北矿区内的各含水层地下水长观孔和矿井各含水层疏放孔,采取4个主要深层地下水样(四含水、煤系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含量(δ18O、δD),研究它们的组成特征及漂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含水以18O漂移为主,少数样点表现了一定的D漂移特征;相反,煤系水以D漂移为主要特征;太灰水和奥灰水同位素漂移特征相似,在产生18O漂移的同时,也产生了D漂移.D、18O不同类型漂移特征的形成机理是硅酸盐交换、烃基交换和古溶滤渗入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稳定同位素 漂移 皖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塌陷区水域环境指示微生物——蓝藻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桂和荣 王和平 +1 位作者 方文慧 计成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8-853,共6页
为治理与开发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城市选择2种水域:一个是煤矿塌陷湖,另一个是不受煤矿开采影响的一般湖泊.通过一年四季的取样、监测,研究蓝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从而找出煤矿塌陷区这一... 为治理与开发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城市选择2种水域:一个是煤矿塌陷湖,另一个是不受煤矿开采影响的一般湖泊.通过一年四季的取样、监测,研究蓝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从而找出煤矿塌陷区这一特殊水域中蓝藻的生态学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蓝藻个体数量最多,秋冬季节蓝藻个体数量减少并趋于稳定;弱碱性的水不利于蓝藻的生长;蓝藻个体形态单一、纤细,不如非煤矿湖泊蓝藻个体形态的多样化、肥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塌陷湖 蓝藻 个体数量 形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岭矿810采区第四系含水层渗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桂和荣 陈富勇 +5 位作者 李伟 孙家斌 尹正柱 李明好 宋晓梅 涂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34,共3页
通过对芦岭矿 810采区四含渗透性的测试 ,分析了粗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破坏水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在采动裂隙和原生裂隙波及四含时 ,四含土体会产生管涌型破坏 ,并在现场观测中得到了验证。
关键词 第四系含水层 渗透稳定性 破坏水力梯度 管涌型破坏 采动裂隙 原生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52
8
作者 桂和荣 沈宏毅 +3 位作者 李文权 陶永海 吴淮生 陆少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4期34-36,共3页
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践效果为例,分析"订单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并从工作重心下移、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市场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 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践效果为例,分析"订单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并从工作重心下移、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市场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育规模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订单式”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主要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在皖北矿区的临涣、海孜等矿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采取了38个水样,做了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分析,绘制了四含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氚含量等值线图.四含水氚含量出现在任楼矿、海孜矿和临涣矿3个高值区,w(T)=10~14Tu;煤系水最大氚含量在任楼... 在皖北矿区的临涣、海孜等矿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采取了38个水样,做了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分析,绘制了四含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氚含量等值线图.四含水氚含量出现在任楼矿、海孜矿和临涣矿3个高值区,w(T)=10~14Tu;煤系水最大氚含量在任楼矿,为6Tu,其余测定均小于5Tu;太灰水最大氚含量出现在张庄和杨庄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奥灰水在二电厂和物探队出现w(T)=16~20Tu的高值区.在此基础上,得出皖北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循环特征及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突水含水层 同位素氚 地下水循环 水力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任楼煤矿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桂和荣 孙林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e异常,但三者在稀土分异、Eu和Ce异常程度上存在区别。其中,Ce异常主要与氧化还原程度有关,正Eu异常除与测试中BaO的干扰有关外,还原环境下Eu2+和Sr2+之间的交换、氧化状态下Eu3+的存在形态可能分别对太灰水和四含水存在影响,但煤系水中最高的正Eu异常可能主要与斜长石的溶解有关。除围岩成分、温度及酸碱度之外,稀土元素无机形态可能对地下水稀土分异程度存在重要影响。含水层之间稀土元素特征的差异为水源识别提供了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稀土元素 深层地下水 水-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深部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混合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8-71,共4页
利用皖北矿区各含水层长观孔和矿井下的深层水疏放孔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取样,测试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建立并分析了矿区地下水的混合模式及水力联系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地下水补给区平均标高与温度,即:太灰水与奥灰水补给区平均... 利用皖北矿区各含水层长观孔和矿井下的深层水疏放孔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取样,测试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建立并分析了矿区地下水的混合模式及水力联系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地下水补给区平均标高与温度,即:太灰水与奥灰水补给区平均标高均大于130 m,四含水和煤系水补给区平均标高在30 m以下;4个含水层大气降水补给温度均在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稳定同位素 混合模式 地下水补给高度 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承压力带宽度的数值模拟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49-51,共3页
介绍支承压力带宽度的数值模拟预测方法,通过对刘桥一矿、殷庄矿、柴里矿等多个采区的预测结果,拟合出支承压力带宽度与煤层倾角、采厚及采深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 支承压力带 二向应力差 宽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地质工程专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桂和荣 严家平 +4 位作者 程学丰 陈萍 郑刘根 胡友彪 侯辉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加强素质教育是我国 2 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重点阐述了影响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因素 ,从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广泛获取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以及接触社会的机会... 加强素质教育是我国 2 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重点阐述了影响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因素 ,从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广泛获取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以及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早期的科研锻炼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素质 特色课程体系 接触社会 早期科研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倾角煤层采后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山西煤炭》 1995年第6期15-17,46,共4页
围岩层应力变化规律是煤矿工程地质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在采前定量预测采后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根据三种倾角(水平、倾斜和急倾斜)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组合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建立了不同的数力学模型,应用岩体力学有限元理论模拟计算... 围岩层应力变化规律是煤矿工程地质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在采前定量预测采后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根据三种倾角(水平、倾斜和急倾斜)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组合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建立了不同的数力学模型,应用岩体力学有限元理论模拟计算在采空区形成的某一瞬间围岩应力变化,分析比较不同倾角煤层采后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为覆岩破坏规律的研究,巷道支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力学模型 围岩 应力变化 有限元 煤层 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庄孜矿水力冲填土强度的变化特征
15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杨学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41,共4页
通过在新庄孜矿六方堤进行的水力冲填土试验及测试成果,分析研究冲填土强度的变化与脱水固结时间、含水率及土料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地表水体下采煤进行水力冲填法筑堤工程施工设计及工期预算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力冲填土 强度 变化特征 堤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承压力带宽度的数值模拟预计
16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煤矿现代化》 1995年第3期38-40,共3页
煤层开采之前,岩体内应力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但一经采动,应力于工作面周围重新调整分布,采空区上覆岩层因卸载而将内部应力渐次转嫁到两侧围岩,形成超过原始应力数倍的应力集中区,并随工作面的推进,应力集中区也随之向前方煤体移... 煤层开采之前,岩体内应力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但一经采动,应力于工作面周围重新调整分布,采空区上覆岩层因卸载而将内部应力渐次转嫁到两侧围岩,形成超过原始应力数倍的应力集中区,并随工作面的推进,应力集中区也随之向前方煤体移动。有些文献称此为临时支承压力带,而把工作面固定边界附近的应力集中区称为固定支承压力带(简称支承压力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承压力带 数值模拟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带宽 回采工作面 应力集中区 原始应力 计算模型 应力差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环境演化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陆望 刘鑫 +1 位作者 殷晓曦 桂和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62-367,共6页
为了揭示采动影响下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北矿区任楼井田不同时期的"四含"、"煤系"、"太灰"与"奥灰"水样的常规水化学数据(K++Na+,Mg2+... 为了揭示采动影响下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北矿区任楼井田不同时期的"四含"、"煤系"、"太灰"与"奥灰"水样的常规水化学数据(K++Na+,Mg2+,Ca2+,Cl-,SO24-,HCO-3与CO23-)进行分析,确定了方差贡献率较大的第一与第二主成分,分别代表"脱硫酸"作用和"硬化"作用,并揭示包含于其中的"咸化"过程,进而得到各主要充水含水层水样主成分得分的时空分布。研究成果表明:任楼井田"四含"水化学环境受控于基岩面,采动影响大;"煤系"水化学环境受断层与岩溶陷落柱控制,采动对其影响不大;"太灰"水化学环境受断层与岩溶陷落柱控制,采动影响大;"奥灰"水流交替快,水化学环境受采动影响小。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环境的时空演化除了与自身所处的地质背景有关外,采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充水含水层 水化学 演化 采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煤层底板岩溶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2 位作者 许光泉 宋晓梅 袁文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74-378,共5页
对皖北矿区主要含水层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岩溶含水层中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简称"太灰水")δ(18O)均值为-8.69‰,δD均值为-68.64‰,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溶隙水(简称"奥灰水")δ(18O)均值为-8.47‰,... 对皖北矿区主要含水层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岩溶含水层中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简称"太灰水")δ(18O)均值为-8.69‰,δD均值为-68.64‰,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溶隙水(简称"奥灰水")δ(18O)均值为-8.47‰,δD均值为-70.10‰。指出了该矿区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类第4层含水层(简称"四含水")、煤系砂岩水、太灰水、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一般特征。同时根据太灰水和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着重分析了底板岩溶水的补给环境与径流环境以及岩溶水与其它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煤层底板岩溶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含水层 岩溶裂隙水 裂隙溶隙水 太灰水 奥灰水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煤层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判别模式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2 位作者 胡友彪 许光泉 袁文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7,50,共5页
研究了皖北矿区重大底板突水———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水温、pH值、TDS值、水质宏量组分之间的客观联系。采用R型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奥灰水和太灰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这些常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 研究了皖北矿区重大底板突水———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水温、pH值、TDS值、水质宏量组分之间的客观联系。采用R型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奥灰水和太灰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这些常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并以R〉 0 6的常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建立了岩溶水环境同位素判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底板 岩溶水 环境同位素 判别模式 矿区 氧同位素 水质 奥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市典型采煤塌陷区水域环境现状评价 被引量:19
20
作者 何春桂 刘辉 桂和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4-758,共5页
通过对塌陷区水域的监测,从不同角度对塌陷区水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通塌陷水域属于轻度污染,潘三矿塌陷水域属于中轻度污染,而谢二矿南大塘污染相对较严重,属于中度污染;从富营养化程度划分,大通塌陷水域是贫营养型... 通过对塌陷区水域的监测,从不同角度对塌陷区水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通塌陷水域属于轻度污染,潘三矿塌陷水域属于中轻度污染,而谢二矿南大塘污染相对较严重,属于中度污染;从富营养化程度划分,大通塌陷水域是贫营养型,潘三矿塌陷水域是中营养型,而谢二矿南大塘是富营养型.大通矿和谢二矿塌陷水域水质属于Ⅴ类,潘三矿塌陷水域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区水域 污染 浮游生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