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大北望地区寒武系陆表海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栾守亮 陈世悦 +2 位作者 马玉新 郭峰 李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0-53,共4页
徐州大北望地区寒武系为华北地台陆表海环境的典型沉积建造,寒武系碳酸盐岩生油潜力及储集层发育情况都有待于研究。通过分析该区寒武系岩石学及陆表海沉积环境特征,恢复了区域海平面变化、周期及古地理环境。综合野外露头与室内分析,... 徐州大北望地区寒武系为华北地台陆表海环境的典型沉积建造,寒武系碳酸盐岩生油潜力及储集层发育情况都有待于研究。通过分析该区寒武系岩石学及陆表海沉积环境特征,恢复了区域海平面变化、周期及古地理环境。综合野外露头与室内分析,研究区寒武系主要发育的岩石类型为碳酸盐岩,其中鲕粒灰岩厚度较大。该区寒武系陆表海环境中发育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潮坪、滩相、滩间海、局限海。该区沉积演化为早寒武世主要以潮坪沉积为主,中寒武世发生了寒武系最大一次海侵,台地鲕粒滩相较发育,晚寒武世水深逐渐变浅,出现局限海、潮坪环境。台地浅滩相中发育的鲕粒灰岩及白云岩为较有利储集岩,该区寒武系云坪沉积具有潜在油气储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潮坪 寒武系 徐州大北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地区震旦—三叠系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聪 陈世悦 +2 位作者 张鹏飞 杨怀宇 栾守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7,共7页
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地层中发育的储层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碳酸盐岩和砂岩。在对大量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详细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的成因及结构,将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储层的储集空间划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 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地层中发育的储层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碳酸盐岩和砂岩。在对大量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详细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的成因及结构,将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储层的储集空间划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溶孔、窗格孔隙、超大溶蚀孔、裂缝。通过储层物性特征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其中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地层中的储层类型多样,但储层物性较差,多数为低孔、低渗储层,只有上三叠统鹰嘴山组中的砂岩储集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湘西北 震旦—三叠系 成岩作用 孔隙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东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军亮 肖永军 +2 位作者 张俊锋 林武 栾守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共7页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系统研究早、中侏罗世地层沉积特征和充填演化规律,结合中新生代盆—山演化关系,恢复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古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柴东地区下侏罗统仅分布于红山凹陷,分布面积约为640 km2;中侏罗统分布于红山—小柴旦、尕西—鱼卡、霍布逊和德令哈等6个残留凹陷,尕丘、大柴旦、欧南等凹陷不发育中、下侏罗统。柴东地区早侏罗世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主要物源来自北方的祁连山,次要物源来自南侧的柴南隆起;中侏罗世处于拗陷沉积阶段,表现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水进半旋回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沉积充填 分布规律 生烃凹陷 柴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诺北地区第四纪生物气形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培贤 张霞 +4 位作者 林春明 王大华 张奎华 肖永军 栾守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21,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东部的诺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诺北地区第四纪七个泉组气源岩特征和产甲烷菌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条件对生物...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东部的诺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诺北地区第四纪七个泉组气源岩特征和产甲烷菌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条件对生物气形成的影响,预测了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诺北地区七个泉组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干酪根类型以Ⅲ为主,处于低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水体温度较低,盐度高,呈中性—弱碱性,还原性较强,有利于气源岩发育。地球化学环境影响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育,低温和高盐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中性—弱碱性环境和较强还原性环境适宜产甲烷菌的生存。受地表径流影响,盐度对产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在研究区内由南向北逐渐加强。对比垂向和横向运移的条件,认为诺北地区生物气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中央凹陷是区内最有利的生物气勘探区,北斜坡次之。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营养底物,早期成岩阶段弱压实作用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巨厚的沉积地层和膏岩沉积增加了盖层的封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影响因素 七个泉组 诺北地区 三湖坳陷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