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分密度对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张柳桦 齐锦秋 +4 位作者 柳苹玉 周楷玲 李雪 李琪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四川新津县普兴镇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林分密度(A.625株·hm^(-2);B.750株·hm^(-2);C.875株·hm^(-2);D.1 000株·hm^(-2);E.1 125株·hm^(-2))样地各3个,对... 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四川新津县普兴镇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林分密度(A.625株·hm^(-2);B.750株·hm^(-2);C.875株·hm^(-2);D.1 000株·hm^(-2);E.1 125株·hm^(-2))样地各3个,对不同林分密度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进行分析,探讨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栽植密度,为维持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稳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桉树人工林群落共记录到96种植物,隶属于51科79属;在各个林分密度的群落中,植物科属种数量变化规律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当密度为1 000株·hm^(-2)时,乔木层物种数最高(6种);当密度为750、875株·hm^(-2)时,灌木层群落物种数最高(17种);在林分密度625株·hm^(-2)下,草本层物种数最高(32种)。(2)桉树人工林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指数D值、Shannnon-Wiener指数H值、Simpson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值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的D值和H′值在875株·hm^(-2)密度下最大,H值在625株·hm^(-2)密度下最大,Jsw)值在750株·hm^(-2)密度下最大;灌、草层各指数分别均在密度750、625株·hm^(-2)时有最大值。(3)从群落结构上看,5种林分密度的群落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型分布,乔木个体多分布在中径级(7.0≤d<23.0cm);高度级结构与径级结构对林分密度的响应不一致,密度A、B、C和D、E的个体分别集中在高度级Ⅱ~Ⅴ(6.0≤h<18.0m)、Ⅲ~Ⅴ(9.0≤h<18.0m)、Ⅱ~Ⅲ(6.0≤h<12.0m)和Ⅳ~Ⅴ(12.0≤h<18.0 m)。(4)各层次优势种不同,乔木层中桉树是绝对优势树种,各密度林分中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重要值基本仅次于桉树;灌木层中,桉树幼苗只在密度E出现,构树在各密度下优势地位显著,在密度B^D中,均有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存在,并在密度B下八角枫(0.118 4)和女贞(0.183 2)长势较好,具有较大的更新潜力;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作为草本层的优势种在5种林分密度下都有生长。研究认为,林分密度750株·hm^(-2)(密度B)是新津桉树人工林的最适林分密度,该密度更有利于该地区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林分密度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涂程伟 彭彩云 +4 位作者 柳苹玉 李琪 张亚 李天玲 肖玖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95,共5页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选取林龄为10、17、25 a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月、4月、7月、10月土壤中纤维素水解酶(CBH)、β-...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选取林龄为10、17、25 a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月、4月、7月、10月土壤中纤维素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βG)、酸性磷酸酶(AP)、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结果表明:10 a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4种水解酶(CBH、βG、AP、NAG)活性均显著高于林龄17 a和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PO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OD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和17 a的杉木人工林(P<0.05)。CBH酶活性在春季极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βG酶活性多数情况下随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但总体春季有所降低;在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AP、NAG酶活性均表现出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其它龄级中季节动态不明显;PPO酶活性总体呈现出冬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POD酶活性亦为冬季最高,夏季显著低于其它季(P<0.05)。因此,杉木林土壤酶活性与不同林龄的立地差异及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杉木人工林 林龄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