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张永靖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 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 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 h、而水温在27.5~32℃为8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胚胎 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溪地金藻培养的生态条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柳敏海 张春丹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和营养盐对大溪地金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溪地金藻适宜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照度为1000~7000lx,最适照度为3000~6000lx;适宜盐度6 5~39 5,最适盐度为19 5~26 0...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和营养盐对大溪地金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溪地金藻适宜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照度为1000~7000lx,最适照度为3000~6000lx;适宜盐度6 5~39 5,最适盐度为19 5~26 0。N、P单因子的优水平分别为N-1mg/L、P-0 1mg/L,Fe单因子作用不明显,N、P、Fe交互作用的优水平为N-1mg/L、P-1mg/L、Fe-0 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地金藻 温度 光照度 盐度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形态参数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1 位作者 张永靖 李彬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1,59,共3页
对382条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头长、体重、体宽、刚节数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表明:体长与体重呈平方函数关系;体宽与体重成冥函数关系;刚节数在体长170 mm前的生长期内接近线性增长关系。双齿围沙蚕一般体长到190 mm即为成体体型,此后... 对382条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头长、体重、体宽、刚节数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表明:体长与体重呈平方函数关系;体宽与体重成冥函数关系;刚节数在体长170 mm前的生长期内接近线性增长关系。双齿围沙蚕一般体长到190 mm即为成体体型,此后生长速度变慢,因而此时期为最佳捕捞期。由于环境因素差异,不同地区沙蚕的刚节数变化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形态参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水产动物饲料氨基酸的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朱凌盈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水产动物 饲料添加剂 氨基酸 蛋白质 温度 饲料原料 饲料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产动物饲料 营养成分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生红球藻诱变株1号大量培养试验
6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6-28,共3页
在白塑料桶和水泥池中进行了雨生红球藻诱变株1号大量培养试验,温度为14~18.5℃,结果为:桶接种密度分别为8.1×103个/ml、6.5×103个/ml、6.6×103个/ml,经过12 d的培养,密度分别为14.7×104个/ml、14.3×104个/ml... 在白塑料桶和水泥池中进行了雨生红球藻诱变株1号大量培养试验,温度为14~18.5℃,结果为:桶接种密度分别为8.1×103个/ml、6.5×103个/ml、6.6×103个/ml,经过12 d的培养,密度分别为14.7×104个/ml、14.3×104个/ml、14.7×104个/ml;水泥池接种密度分别为2.0×103个/ml、5.1×103个/ml、3.5×103个/ml,经过11 d的培养,密度分别为7.9×104个/ml、10.0×104个/ml、9.2×104个/ml.动细胞藻密度分别为8.2×104个/ml、14.7×104个/ml、22.4×104个/ml,收获到湿藻1616 g/m3、1768 g/m3、2488 g/m3,干藻86 g/m3、92 g/m3、132 g/m3;不动细胞藻密度分别为4.4×104个/ml 、18.9×104个/ml,收获到湿藻1921 g/m3、4677 g/m3,干藻138 g/m3、342 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诱变株1号 大量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对绿色巴夫藻生长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蒋霞敏 柳敏海 邢晨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研究不同温度、盐度、光照条件对绿色巴夫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的适温范围在5—30℃之间,最适为25℃;该藻为低盐度种类,在试验范围内都能生长,其最适盐度为6‰;生长较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0—5000lx。巴夫... 研究不同温度、盐度、光照条件对绿色巴夫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的适温范围在5—30℃之间,最适为25℃;该藻为低盐度种类,在试验范围内都能生长,其最适盐度为6‰;生长较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0—5000lx。巴夫藻的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6∶1(n-7)、C18∶1(n-9)、C18∶3(n-3)、C18∶4(n-3)、C22∶6(n-3),其中在20℃时C22∶6(n-3)的含量达到最高,且PUFA(n-3)的含量也较高;在低盐度条件下有利于PUFA(n-3)的合成,盐度为6‰时C20∶5(n-3)的含量最高为总脂的6.02%,在盐度为15‰时C22∶6(n-3)的含量达到最高(总脂的17.79%);光照强度对C22∶6(n-3)的影响不大,在3000lx时C20∶5(n-3)的含量较高。结果表明低光照强度下利于PUFA(n-3)的合成,且C22∶6(n-3)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巴夫藻 生态条件 生长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B1)、V_(B12)对盐藻生长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符方尧 蒋霞敏 +1 位作者 宋微微 柳敏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6-239,共4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维生素VB1、VB12对盐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VB1、VB12对盐藻生长繁殖的影响显著,盐藻最适的VB1质量浓度为10 mg/L,VB12质量浓度为0.005 mg/L,其交互作用的优水平为VB120 mg/L,VB120.005 mg/L。
关键词 盐藻 VB1 VB12 生长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的药用价值及其人工养殖 被引量:13
9
作者 符方尧 蒋霞敏 柳敏海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6-27,共2页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a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属软体动物门(Mol1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二腮亚纲(Dibranchia)、十腕目(Decapoda)、乌贼超科(Sepiacea)、乌贼科(Sepiidae)、无针乌贼属(Sepiella),是我国沿海广温广布...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a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属软体动物门(Mol1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二腮亚纲(Dibranchia)、十腕目(Decapoda)、乌贼超科(Sepiacea)、乌贼科(Sepiidae)、无针乌贼属(Sepiella),是我国沿海广温广布品种,南北海域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人工养殖 药用价值 软体动物门 头足纲 俗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肠胞虫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舢舢 赵晨曦 +4 位作者 吴波 郑侠飞 戴文芳 林志华 柳敏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3,共9页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比研究了健康对虾和感染肝肠胞虫的发病对虾肠道及肝胰腺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和种间互作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的肠道和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发病对虾。在属水平上,健康对虾和...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比研究了健康对虾和感染肝肠胞虫的发病对虾肠道及肝胰腺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和种间互作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的肠道和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发病对虾。在属水平上,健康对虾和发病对虾的肠道及肝胰腺中的优势细菌组成及丰度存在明显不同,其中健康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属主要为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海绵菌属(Spongiimonas),而发病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则为希瓦式菌属(Shewanella)、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健康对虾肝胰腺中的优势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汉氏盐单胞菌(Halomonas),而发病对虾肝胰腺中的优势菌属则为贪铜菌属(Cupriavidus)。Tax4Fun2预测显示,健康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主要功能分别与发病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主要功能有明显差异。研究有助于了解肝肠胞虫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影响,并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管理和养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功能预测 凡纳滨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施兆鸿 陈波 +4 位作者 彭士明 陈超 王建钢 傅荣兵 柳敏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在盐度35(含35)以上的海水中全部漂浮于水表层,在盐度30和对照组31的水体中大部分胚胎浮在水上层。受精卵卵径随孵化盐度降低而减小。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点带石斑鱼受精卵经21—26h可孵化成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在15—50范围内都能孵出仔鱼,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合盐度范围为26.7—41.1。最适孵化盐度范围在30.5—32.5之间。盐度对卵黄囊仔鱼可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卵黄囊容积和全长的变化,高盐度(≥45)下胚后仔鱼卵黄囊容积、全长和体高显著减小(P<0.05),油球径不因盐度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盐度胁迫 胚胎 卵黄囊仔鱼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52
12
作者 施兆鸿 马凌波 +4 位作者 高露姣 于宏 柳敏海 陈波 傅荣兵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6,共9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0.0927x+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0.0168x+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仔稚幼鱼 摄食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选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明云 吴玉珍 +6 位作者 冀德伟 吴海庆 陈炯 史雨红 罗海忠 柳敏海 傅荣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8-351,共4页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然后MS-BLAST数据库搜寻。低温选择组大黄鱼肝脏MHC和CF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2-CysPrxs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说明低温选育组大黄鱼机体抗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强,预示低温选择后留下的大黄鱼在低温环境中生存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选育 肝脏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石鲷养殖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鹏 李杰 +3 位作者 尹飞 彭士明 柳敏海 施兆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研究了条石鲷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469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片段,在30个个体中共发现2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5%、30.2%、12.5%和20.8%...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研究了条石鲷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469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片段,在30个个体中共发现2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5%、30.2%、12.5%和20.8%,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30条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7个多态性位点,产生27个突变。其中,包含简约信息位点13个,发生转换7次,颠换1次,没有发现插入或缺失现象。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92,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 8,平均碱基差异(K)为6.473。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分子系统树,所有的11个单倍型被分成两个分支。结果表明,养殖条石鲷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结果可为条石鲷人工养殖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目乌贼卵子发生与卵巢发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江 蒋霞敏 +2 位作者 柳敏海 唐锋 彭瑞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7-1116,共10页
为了丰富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生物学资料,为人工育苗与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水泥池养殖条件下拟目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水泥池养殖,平均体重为256.34 g,最大体重达到457.0... 为了丰富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生物学资料,为人工育苗与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水泥池养殖条件下拟目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水泥池养殖,平均体重为256.34 g,最大体重达到457.08 g,个别发育成熟,绝大部分未达性成熟。卵子发生不同步,根据细胞形态、细胞大小、滤泡细胞形态和卵黄形成情况可分为卵原细胞阶段(卵原细胞期)、原生质生长阶段(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和双层滤泡期)、间质生长阶段(滤泡内折早期、滤泡内折中期和滤泡内折晚期)和营养质生长阶段(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晚期和成熟期),共4个阶段10个时期。卵巢发育根据外观形态、性腺指数变化和切面上各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可分为形成前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6个时期。拟目乌贼繁殖周期为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目乌贼 卵子发生 卵巢发育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生化组成和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柳敏海 彭志兰 +4 位作者 施兆鸿 罗海忠 傅荣兵 毛志增 陈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53,共8页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再投喂 点带石斑鱼 生长 生化组成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6
17
作者 柳敏海 罗海忠 +3 位作者 傅荣兵 彭志兰 施兆鸿 毛志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0-235,共6页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鮸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PUFA>n-6PUFA>n-3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短期饥饿 生化组成 脂肪酸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蚕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蒋霞敏 柳敏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关键词 沙蚕科 海水养殖 环节动物门 药用价值 池塘底质 环境污染 生态养殖 多毛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柳敏海 施兆鸿 +3 位作者 陈波 罗海忠 傅荣兵 罗海军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4期292-298,共7页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d、3d、4d、3d、4d和6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d、1.5d、2d、1.5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饥饿 饵料转换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低温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惠儒 柳敏海 +3 位作者 油九菊 罗海忠 许益铵 傅荣兵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13,共8页
耐低温性状是鱼类一种重要的经济性状。为进一步探索大黄鱼耐低温性状,本研究采用13个大黄鱼微卫星标记,以岱衢洋大黄鱼低温耐受组和正常对照组2个F2代群体各5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群体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 耐低温性状是鱼类一种重要的经济性状。为进一步探索大黄鱼耐低温性状,本研究采用13个大黄鱼微卫星标记,以岱衢洋大黄鱼低温耐受组和正常对照组2个F2代群体各5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群体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在2个岱衢洋大黄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基因,观测等位基因8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6.49个,观测杂合度0.89,平均期望杂合度0.85,2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值为0.81,全部为高度多态,表明13个微卫星位点在所选育的岱衢洋大黄鱼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耐低温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研究显示,标记LYC0015在两组样品中共扩增出5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12、110、108、106和104 bp),其中LYC0015112bp等位基因在低温耐受组的出现频率达48%,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频率为零,表明该等位基因对岱衢洋大黄鱼温度特性较为敏感,可能与某种耐低温基因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这一结果可以岱衢洋大黄鱼今后耐低温群体的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选育 越冬期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