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柯马丁 姚竹铭(译) +1 位作者 顾一心(译) 郭西安(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76,166,共21页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学分析可以见出,《离骚》应该是一套更宽广的“屈原话语”的一部分,这套话语存在于散文、诗歌等多种文本之中。这一分散式的“屈原史诗”有如关于屈原鲜明个性的一组文集,这些性格特征构成一个类似神话般的屈原形象,它源自一种合成文本的构拟,寄寓着汉帝国文人怀旧的理想与处于转型时期的抱负。这一汉代的社会构想包含了一系列的追忆:昔日楚国贵族阶层的高尚典范,楚亡于秦而继之以秦亡的双重预言,楚国的宗教、历史、神话和文学传统,具象化的君臣关系模式,以及经由诗性英雄转化为英雄化诗人而逐渐形成的理想作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屈原 《离骚》 复合文本 文本素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方式及其局限 被引量:4
2
作者 柯马丁 何谷理 +2 位作者 卢絮(译) 顾一心(校对) 姚竹铭(校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本书对传统标签和范畴不加思考地使用,过分依赖一些陈旧的中国文学史论述,从而使得该书成了一个章节有好有坏、结构杂乱无序的大杂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