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核-壳结构硅灰石/磷酸钙多孔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柳丽敏
张雷
+4 位作者
杨贤燕
壮琛
柯秀荣
杨国敬
苟中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自制同轴喷头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工艺简单,微球尺寸均一,球形形态良好,经干燥、煅烧处理后陶瓷微球发生明显收缩,颗粒度维持在2.2±0.1mm。通过改变组分分布、烧结温度制度以及双壳层内部结构等实现复相陶瓷体外降解的可调节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多孔双壳层型核-壳结构复相陶瓷微球解决了组分降解速率调控问题,以及由此堆砌颗粒形成三维网络孔道演化可调可控性能,势必将在研究骨缺损修复和微球载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β-硅酸钙
双壳层核-壳结构
多孔结构
复相陶瓷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核-壳结构复相生物活性陶瓷微球优化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价
2
作者
叶硕
吴方汇
+6 位作者
柯秀荣
王晓清
刘梦涛
杨贤燕
张雷
苟中入
杨国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9-567,共9页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明确了烧结后的陶瓷微球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晶相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该系统制备出的微球烧结后仍具有良好的球形形态及明确的核-壳结构,并且特定组分内部微孔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一系列模拟体内环境的微球浸泡实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材料的体外离子释放行为和生物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该类陶瓷微球经特定层造孔后有快速的抗菌离子释放,并且释放速率可调可控。最后通过与金葡菌的体外共培养抑菌实验及细菌黏附实验等对微球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u10@Mg6-15μm组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优化壳层的多孔结构比单纯提高核层铜离子掺杂率更有利于活性离子释放。此次构建的壳层微孔优化型核-壳结构陶瓷微球,能够帮助解决抗感染离子可控缓释问题并带来长期抑菌的效果,为慢性骨髓炎等临床问题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掺杂
多孔性陶瓷微球
核-壳结构
长效抗菌性
感染性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核-壳结构硅灰石/磷酸钙多孔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柳丽敏
张雷
杨贤燕
壮琛
柯秀荣
杨国敬
苟中入
机构
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出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221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5H180006)
文摘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自制同轴喷头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工艺简单,微球尺寸均一,球形形态良好,经干燥、煅烧处理后陶瓷微球发生明显收缩,颗粒度维持在2.2±0.1mm。通过改变组分分布、烧结温度制度以及双壳层内部结构等实现复相陶瓷体外降解的可调节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多孔双壳层型核-壳结构复相陶瓷微球解决了组分降解速率调控问题,以及由此堆砌颗粒形成三维网络孔道演化可调可控性能,势必将在研究骨缺损修复和微球载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β-硅酸钙
双壳层核-壳结构
多孔结构
复相陶瓷微球
Keywords
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phase wollastonite
double-shell microspheres
porous microstructure
bioceramic composites
分类号
P578.92 [天文地球—矿物学]
TQ126.3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核-壳结构复相生物活性陶瓷微球优化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价
2
作者
叶硕
吴方汇
柯秀荣
王晓清
刘梦涛
杨贤燕
张雷
苟中入
杨国敬
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瑞安市人民医院
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
出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9-56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71775)
浙江省基础公益技术研究计划资助项目(LGF21H060002,LBY21H060001)
+1 种基金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资助项目(2020KY929)
温州市科技局基础性医疗卫生科技资助项目(Y20180307,Y20180862)。
文摘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明确了烧结后的陶瓷微球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晶相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该系统制备出的微球烧结后仍具有良好的球形形态及明确的核-壳结构,并且特定组分内部微孔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一系列模拟体内环境的微球浸泡实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材料的体外离子释放行为和生物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该类陶瓷微球经特定层造孔后有快速的抗菌离子释放,并且释放速率可调可控。最后通过与金葡菌的体外共培养抑菌实验及细菌黏附实验等对微球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u10@Mg6-15μm组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优化壳层的多孔结构比单纯提高核层铜离子掺杂率更有利于活性离子释放。此次构建的壳层微孔优化型核-壳结构陶瓷微球,能够帮助解决抗感染离子可控缓释问题并带来长期抑菌的效果,为慢性骨髓炎等临床问题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材料。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掺杂
多孔性陶瓷微球
核-壳结构
长效抗菌性
感染性骨缺损
Keywords
Ion selective doping
Porous ceramic microspheres
Core-shell structure
Long-term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Infective bone defect
分类号
P578.92 [天文地球—矿物学]
TQ126.3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核-壳结构硅灰石/磷酸钙多孔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柳丽敏
张雷
杨贤燕
壮琛
柯秀荣
杨国敬
苟中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核-壳结构复相生物活性陶瓷微球优化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价
叶硕
吴方汇
柯秀荣
王晓清
刘梦涛
杨贤燕
张雷
苟中入
杨国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