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华南准静止锋的结构和类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查书瑶 伊兰 赵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利用12年(2000~2011年)逐日的FNL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分析资料和逐日的中国站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华南准静止锋强度指数,并根据该指数挑选出强准静止锋事件,研究了强事件的结构特征、环流分型及其与降水的... 利用12年(2000~2011年)逐日的FNL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分析资料和逐日的中国站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华南准静止锋强度指数,并根据该指数挑选出强准静止锋事件,研究了强事件的结构特征、环流分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强准静止锋事件多发于1、2月,其发生频次在近12年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强准静止锋锋区表现为等假相当位温线、等温线的密集带,但是锋区湿度变化不明显,并有明显逆温,锋区由南北风辐合构成,上升气流主要位于锋区上部,纬向有两个次级环流与锋区相对应,伴随正相对涡度和水汽通量辐合.根据850 hPa风场在锋区的辐合情况,强准静止锋可分为北风辐合型、南北风辐合型、南风辐合型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中,北风辐合型对应的北方冷空气最强,华南降水最少;南风辐合型对应的南支槽最活跃,华南降水最多;南北风辐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冬季华南准静止锋与冬季华南降水有一定相关,在强准静止锋的背景下,降水偏多时,锋区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和上升运动偏强,华南处于偏强南支槽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准静止锋 环流分型 冬季 华南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一次线状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璐璐 孙建华 +4 位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周彬 沈雨辰 查书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6-781,共16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地形作用,北侧冷高压南移受到阻挡,高低压之间强迫减弱,系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减弱。WRF模式成功地模拟此次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NS线状对流线在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的结构特点。在系统的成熟阶段,前部是向后的入流引导的上升气流,气流在斜升过程中在中层遇到对流后部入流,一部分形成了对流区下层的下沉运动,另一部分上升气流则与中层及高层后向入流一起继续向对流层高层的系统前方运动。通过2009年6月3日弓状回波(BE型)对流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揭示了NS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没有或较少产生层状云的原因可能是后部中层以上的后向入流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对流 无层状云对流线(NS) 弓状回波(BE)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输送对江苏冬季PM2.5贡献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钱俊龙 牛文胜 +3 位作者 查书瑶 王璐璐 陈潇潇 周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3-680,共8页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6年12月中下旬的两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定量研究外来污染输送对江苏省PM2.5的污染贡献。15—17日和22—23日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上游污染输送特征:宿迁、扬州、无锡(自西北向东南)的PM2.5浓度先后出现峰值,峰...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6年12月中下旬的两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定量研究外来污染输送对江苏省PM2.5的污染贡献。15—17日和22—23日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上游污染输送特征:宿迁、扬州、无锡(自西北向东南)的PM2.5浓度先后出现峰值,峰值均出现在西北风场中,当风向转为偏北风时峰值逐渐减弱。第二次过程中地面风力更大,高空形势更有利于远距离输送,高值区范围强度明显强于第一次,重度污染层厚度达到900~1500 m,且持续时间较长。第一次过程中江苏省内排放源贡献率为23%~79%(第二次为5%~32%),苏南仍以本地排放源污染为主,苏北外来输送贡献率超过50%。第二次过程中宿迁、扬州、无锡的PM2.5外来输送贡献分别为105.9μg/m^3、83.1μg/m3、64.8μg/m^3(第一次为40.2μg/m^3、20.9μg/m^3、11.1μg/m^3),山东省和京津冀地区排放源是主要污染输送来源,二者贡献之和在44%~70%。两次过程中,外来输送贡献均是自北向南递减,山东省贡献率高于京津冀地区,而其余周边省份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安徽省对江苏西部城市的贡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输送 数值模拟 WRF-Chem 排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