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寻“内面的生”——和辻哲郎的尼采论及其思想史位置
1
作者 柏奕旻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160,168,共8页
尼采是把握现代东亚思想绕不过的人物。和辻哲郎的尼采论构成其学术生涯的起点,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位置,在全球尼采研究史上也具有前瞻性价值。尼采哲学自19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日本,时人以哲学或文学的视点观之,且多评价消极... 尼采是把握现代东亚思想绕不过的人物。和辻哲郎的尼采论构成其学术生涯的起点,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位置,在全球尼采研究史上也具有前瞻性价值。尼采哲学自19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日本,时人以哲学或文学的视点观之,且多评价消极。和辻返回尼采以权力意志论为核心的认识论,剖析了尼采对现代哲学的创造性整合,阐扬了尼采对本能的发现。继而,和辻将自身秉持的人格主义立场与对尼采哲学的理解相糅合,把追寻“内面的生”的“美的态度”当作拯救生命危难、重启哲学活力的契机。和辻对尼采“诗人哲学家”的定位超越前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当中也隐含着日本现代思想的关键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辻哲郎 尼采 东亚思想史 日本哲学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递归视域下的“日用感觉”及其文艺创新
2
作者 柏奕旻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9,共8页
文艺创新是尊重文化递归的逻辑原则和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历史需要相统一的时代吁求。基于传统文化的递归原理,我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稳定性、包容性、创造性。中国人在“一... 文艺创新是尊重文化递归的逻辑原则和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历史需要相统一的时代吁求。基于传统文化的递归原理,我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稳定性、包容性、创造性。中国人在“一个世界”的存在论结构中形成了独具“审美—伦理”价值的“日用感觉”,它是中国文艺实践性的重要特征。日用感觉的艺术呈现是新时代文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路径,应物感、人间感、世情感则是新时代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日用感觉的三个具体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感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递归 文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美育精神的比较阐释及“游艺”范式的当代转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柏奕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78,共9页
立足中华文明传统,探索会通古今中西、适应当代生活经验的美育范式是时代性课题。西方美育精神以“教”为本,是一种包含观念认知、形式鉴赏、创作技艺的“游戏”范式。中华美育精神则以“学-习”为体,是一种蕴含情理交融、天人合一、技... 立足中华文明传统,探索会通古今中西、适应当代生活经验的美育范式是时代性课题。西方美育精神以“教”为本,是一种包含观念认知、形式鉴赏、创作技艺的“游戏”范式。中华美育精神则以“学-习”为体,是一种蕴含情理交融、天人合一、技近乎道的“游艺”范式。两者的不同源于“两个世界”和“一个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差异。“美育的生活化”与“美育的共育化”是“游艺”范式当代转化的两条路径,将为中华美育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鉴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育精神 游艺 游戏 美育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实”的内面——和辻哲郎思想“转向”的审美理路与主体困境
4
作者 柏奕旻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4,共10页
和辻哲郎的思想“转向”问题是日本现代思想史上的难题,也构成了反思“二战”前日本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切口。和辻哲郎的“转向”以古佛品鉴为起点展开,他将反映“艺术本质”视为“写实”的真义:一方面,以美术视角看待宗教对象的做法继承... 和辻哲郎的思想“转向”问题是日本现代思想史上的难题,也构成了反思“二战”前日本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切口。和辻哲郎的“转向”以古佛品鉴为起点展开,他将反映“艺术本质”视为“写实”的真义:一方面,以美术视角看待宗教对象的做法继承了费诺罗萨、冈仓天心开拓的路径;另一方面,将写实之“实”定义为“内在真实”是他异于师辈的看法。对“宗教之美”的探讨被和辻哲郎转化成“美之宗教”的议题,同时代的浪漫主义取向在和辻哲郎处清晰显现出来。和辻哲郎对内在真实的强调与教养主义理念相融合,展现出一个转向内面的西化主体。和辻哲郎希望以转向内面的方式解救当时日本的颓废风气,却在事实上更深地丧失了批判性。和辻哲郎的“转向”意味着关注对象的转换,而非深层逻辑的根本改变。和辻哲郎的困境为其后期的思想限度埋下了伏笔,也为我们管窥现代日本思想理论的困境提供了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辻哲郎 “写实” 古寺巡礼 美之宗教 浪漫主义 教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巫”释“文”:白川静的汉学路径及东亚构想
5
作者 柏奕旻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191,共10页
日本汉学家白川静的学问体系以“巫”为视点,具有独特性。通过以“巫”释“文”,白川静对融“文字—文学—文化”于一体的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整体考察。他提出,中国汉字源于神圣文字的传统,中国文学源于咒诵文学的传统,中国文化的述而... 日本汉学家白川静的学问体系以“巫”为视点,具有独特性。通过以“巫”释“文”,白川静对融“文字—文学—文化”于一体的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整体考察。他提出,中国汉字源于神圣文字的传统,中国文学源于咒诵文学的传统,中国文化的述而不作理念源于原儒传统亦即“巫”的传统。白川静致力于考掘万物有灵、神人共生的古代东亚世界,旨在寻找抵御现代性危机、实现东亚和平的路径。他的运思方式看似复古,实是新造,可为当下中国人文研究创新文明阐释、激发理论潜能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川静 中华文明 汉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