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i-Fi频段的宽带电磁能量收集超表面
1
作者 江志豪 林飞宏 +4 位作者 陈家伟 徐霆锋 严仲明 王豫 周洪澄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2,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Wi-Fi频段电磁能量收集的宽带电磁整流超表面。超表面单元尺寸为34 mm×34 mm×5 mm。所选用的肖特基二极管不仅能将射频电磁能量整流成直流能量,而且利用其在高频电路下的非线性、高阻抗特性可实现空间波阻抗与... 提出了一种用于Wi-Fi频段电磁能量收集的宽带电磁整流超表面。超表面单元尺寸为34 mm×34 mm×5 mm。所选用的肖特基二极管不仅能将射频电磁能量整流成直流能量,而且利用其在高频电路下的非线性、高阻抗特性可实现空间波阻抗与超表面之间的直接阻抗匹配,省略了复杂的匹配电路,增加了其工作带宽。之后再通过背面的滤波电路将直流电磁能量输出到负载实现能量收集的功能。中心对称的结构保证其可收集空间中任意极化方向入射的电磁波,表现出极化角度不敏感的特性,使其可适应更复杂的环境,拓宽了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 Wi-Fi频段 电磁能量收集 极化角度不敏感 肖特基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式小型光学电场传感器 被引量:3
2
作者 林飞宏 周吉 +2 位作者 张建培 杨国华 杨青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07-2214,共8页
为了同时实现对直流电场、交变电场和瞬态电场的测量,通过琼斯矩阵计算,建立基于泡克尔效应的反射式光学电场传感探头的理论传感模型,分析铌酸锂晶体长度、晶体切型、温度以及封装应力对探头传感性能的影响.制备尺寸Φ5 mm×80 mm,... 为了同时实现对直流电场、交变电场和瞬态电场的测量,通过琼斯矩阵计算,建立基于泡克尔效应的反射式光学电场传感探头的理论传感模型,分析铌酸锂晶体长度、晶体切型、温度以及封装应力对探头传感性能的影响.制备尺寸Φ5 mm×80 mm,理论电场测量范围为±439.2 kV/m的反射式小型光学电场传感探头,搭建相关的电场传感系统并表征传感探头在10~5000 Hz交变电场、直流场、8.2~12.4 GHz高频微波场下的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学电场传感器在直流−12.4 GHz电场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电场响应,在无外加电场时长时间内信号漂移量小于0.08‰,分辨力至少为3 V/m,实际可测量范围为10−3~102 kV/m,有望应用于高功率微波探测和电力系统领域的直流、ms级及ns级暂态电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光学电场传感器 泡克尔效应 铌酸锂(LN)晶体 电场测量 反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氢枞醇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金川 蔡隆强 +5 位作者 朱明君 林飞宏 陶兰娟 吴宇媚 蒋彩娜 李芳耀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7-365,共9页
以去氢枞酸(1)为原料,经氢化铝锂还原得到去氢枞醇(2),2与氯乙酰氯在氮气保护和DMAP催化条件下反应合成中间产物去氢枞醇氯乙酸酯(3),3与杂环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去氢枞醇杂环类化合物(4a~4l)。利用IR、^(1)H NMR、^(13)... 以去氢枞酸(1)为原料,经氢化铝锂还原得到去氢枞醇(2),2与氯乙酰氯在氮气保护和DMAP催化条件下反应合成中间产物去氢枞醇氯乙酸酯(3),3与杂环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去氢枞醇杂环类化合物(4a~4l)。利用IR、^(1)H NMR、^(13)C NMR和HR-MS等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胃癌细胞MGC803、人膀胱癌细胞T24、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正常肝细胞LO2等5种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癌细胞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中化合物4e和4j对MGC803细胞毒性较强,其IC_(50)值分别为1.28±0.68μM和3.93±1.22μM,4b和4j对T24细胞毒性较强,其IC_(50)值分别为3.66±0.72μM和3.74±0.38μM。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4j对MGC803和T24两种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与阳性药阿霉素相当,且对人正常肝细胞毒性较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枞酸 去氢枞醇 杂环化合物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接触网供电车辆电磁-热场耦合计算
4
作者 王艳琴 张秋敏 +1 位作者 林飞宏 董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551,共7页
无接触网供电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功率无接触电能传输的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论证,其中电磁感应导致的涡流发热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和传热学,建立无接触网供电车辆感应加热模型... 无接触网供电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功率无接触电能传输的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论证,其中电磁感应导致的涡流发热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和传热学,建立无接触网供电车辆感应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无接触网供电车辆热场分布,对不同载荷工况下的车辆的发热情况进行数值仿真,并对采用散热器和风冷两种散热方式的接收线圈的散热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收线圈和转向架温度升高明显;随着发射线圈电流增加以及气隙距离的减小,车辆各个部位的温度都有上升趋势;装有散热器的接收线圈最高温度比不含散热器时降低了126.0℃,通过改变散热器的传热系数能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采用风冷散热方式接收线圈温度降低了131.2℃,与散热器相比,风冷的散热性能略好,且随着风速增加风冷效果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接触网供电车辆 电磁-热场耦合 温度场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