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 被引量:8
1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传统的内涵,这又包括二层次:一为自庖牺起始,中经尧、舜、禹、文王、周公,到孔子的外在众圣承传序列;二为以"道心惟微"哲学内容为基础的内在"文心—道心"系统,其中以后者为最重要,这对应于哲学"道心惟微"的"文心—道心",才是领悟天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并创作"道之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道心惟微 心性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开合大律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林衡勋 劳承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大开大合,是文化生命的节奏感,亦是文化生命跃迁的深呼吸。本文以港台著名学者牟宗三先生的研究为参照系,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大开大合大律和基本模式。从先秦两汉魏晋到宋明为特定时段,主要内容是以儒家为主干消化、吸收道佛... 大开大合,是文化生命的节奏感,亦是文化生命跃迁的深呼吸。本文以港台著名学者牟宗三先生的研究为参照系,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大开大合大律和基本模式。从先秦两汉魏晋到宋明为特定时段,主要内容是以儒家为主干消化、吸收道佛(主要是佛)的大开合;自明末至今为另一时段,是消化、吸收西方异体文化哲学的新一轮大开合。这新一轮大开合任务异常艰巨且存在许多变数,至今尚远未完成。论文还论述了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大开大合大律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发展 中国文化 文化生命 文化全球化 著名学者 基本模式 先秦两汉 文化哲学 关系问题 节奏感 深呼吸 参照系 牟宗三 时段 消化 吸收 宋明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启示和构想 被引量:4
3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1,共5页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目前学界已提供了多种构想。这些构想特别是刘若愚的构想,的确可以给予我们启示,但似仍未达理想境界。本文认为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必须注意三点:一是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必须“接着”刘勰《文心雕龙》等中国文论...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目前学界已提供了多种构想。这些构想特别是刘若愚的构想,的确可以给予我们启示,但似仍未达理想境界。本文认为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必须注意三点:一是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必须“接着”刘勰《文心雕龙》等中国文论的优秀传统“讲”,二是要体现现当代精神,就要以西方现当代相应的文论体系框架为参照,三是要遵循康德关于体系建构的原则,即“我们所谓的体系,是指许许多多的知识种类在一个理念下的统一性”。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若从“纲”角度讲,可以构想为一个以“道”、“圣”、“文”、“观文者”四范畴为纲的纲目性体系,并为“道”所一以贯之的贯通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体系建构 构想 《文心雕龙》 文论体系 理想境界 优秀传统 中国文论 当代精神 体系框架 一以贯之 “道” “讲” 现当代 统一性 “圣” “文” 贯通性 刘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90,共10页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接着讲”及其关系 ;就阐释方法而言 ,则应是“正的方法”与“...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接着讲”及其关系 ;就阐释方法而言 ,则应是“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的方法 冯友兰 方法论原则 哲学家 统一 意境 阐释 审视 用语 见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外有事,诗中有人”——黄遵宪诗美学的纲领
5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4期68-71,共4页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公元1845—1905)曾被推崇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的确,他在诗歌创作上,显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光辉实绩,在《人境庐诗草》...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公元1845—1905)曾被推崇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的确,他在诗歌创作上,显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光辉实绩,在《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作对近代中国诗坛“新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黄遵宪 美学思想 社会生活 对立统一 机械唯物主义 时代精神 唯物主义性质 诗美 社会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