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与运营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谭晶 林融冰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4年第4期33-35,共3页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行业现状、新基建研究与建设现状,探讨了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信息化运营管理建设内容,并从优化规划建设、规范运营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后期发展方向进行了设想及展望。
关键词 智慧服务区 信息化 运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tinaFace和LPRNet的服务区车牌识别数据治理方案探究
2
作者 纪昌俊 易飞 +1 位作者 罗如意 林融冰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4年第11期118-121,共4页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服务区车牌识别在交通管理、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基于RetinaFace和LPRNet技术,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牌识别数据治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服务区车牌识别数据治理的现状及挑战;其...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服务区车牌识别在交通管理、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基于RetinaFace和LPRNet技术,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牌识别数据治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服务区车牌识别数据治理的现状及挑战;其次,介绍了RetinaFace和LPRNe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车牌识别中的应用优势;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RetinaFace和LPRNet的车牌识别数据治理方案;最后,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aFace LPRNet 车牌识别 数据治理 服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淤泥一维电渗试验与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林融冰 朱栋梁 +3 位作者 柏巍 周卫文 杨爱武 刘永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09,共4页
为探究电渗各参数对湖区吹填超软淤泥土加固效果的影响,以鄂州市梁子湖区超软淤泥为例,自主设计制作了试验模型箱开展了一维电渗试验。试验采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模型阴极、阳极附近土体含水率和温度在电渗过程中的变化,采用万用表检测... 为探究电渗各参数对湖区吹填超软淤泥土加固效果的影响,以鄂州市梁子湖区超软淤泥为例,自主设计制作了试验模型箱开展了一维电渗试验。试验采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模型阴极、阳极附近土体含水率和温度在电渗过程中的变化,采用万用表检测土体中的电流、各监测点的电势,采用阴极集水装置收集并测量了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分析了通电电压、电极材料对电渗排水时间与电渗后土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越大,排水越快,但电压大小对总排水量影响不大;金属电极的排水速率优于导电塑料排水板;阳极跟进可有效提高电流强度、减低含水率和提高阴极端阻力且能使土体处理效果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淤泥 含水率 影响因素 电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处理吹填淤泥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栋梁 林融冰 +3 位作者 柏巍 周卫文 杨爱武 刘永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0-174,183,共6页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持续通电和间歇通电两种模式,获得了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作用下的吹填淤泥的排水量、含水率、电流、排水速率、十字板剪切强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单独真空预压处理模式对电渗-真空预压复合...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持续通电和间歇通电两种模式,获得了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作用下的吹填淤泥的排水量、含水率、电流、排水速率、十字板剪切强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单独真空预压处理模式对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持续通电模式比单独真空预压作用排水量提高了14%;含水率从70.1%降低至54.1%左右;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相比单独真空预压法,阳极附近土体十字板抗剪强度提高38%,阴阳极中间位置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了13%;间歇通电模式的处理效果稍弱于连续通电模式,其节能效果要强于持续通电模式;三种试验方案的初期,排水量、含水率、排水速率均差别较小,但在试验进行至41 h附近时,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优势开始体现,综合来看,电渗-真空预压复合法的间歇通电模式最优,电渗最佳介入时间在真空预压开始后41 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试验 电渗 真空 淤泥 含水率 十字板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砂互混吹填土自重沉积及颗粒分布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乐绍林 柏巍 +3 位作者 吴名江 林融冰 陈进 赵亚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33-239,共7页
开展大尺寸沉降柱试验,获得不同初始含砂比、不同初始含水率的泥砂互混吹填土在自重作用下的泥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基本特征,结合分层抽取法获得试样沿高度方向的密度剖面与颗粒分布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泥砂互混吹填土沉积和颗粒... 开展大尺寸沉降柱试验,获得不同初始含砂比、不同初始含水率的泥砂互混吹填土在自重作用下的泥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基本特征,结合分层抽取法获得试样沿高度方向的密度剖面与颗粒分布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泥砂互混吹填土沉积和颗粒分布规律与初始含砂比、初始含水率有较大关系,增加初始含砂比能显著增加沉降量,且存在一个合理含砂比,超过合理含砂比后沉降量反而降低,初始含水率越低该种现象越明显;沉降-时间曲线基本可以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Ⅱ阶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初始含水率降低,3个阶段和非线性特征逐渐不明显;密度剖面呈阶梯变化特征,并随初始含水率和初始含砂比的降低而逐渐过渡到线性特征;初始含砂比和初始含水率均影响着泥砂互混吹填土的颗粒分布模式,初始含砂比和初始含水率越大越有利于粒径大于0.075 mm的颗粒沉积;初始含砂比越大,底部沉积的粒径小于0.005 mm颗粒相对越多,体现出群体沉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砂互混吹填土 泥面沉降量 沉降速率 含砂比 密度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