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川楝子肝毒性及实验探讨炮制减毒原理
1
作者 曾春晖 邢丽蓉 +4 位作者 陈海鹏 林群峰 章昱 陈泓 杨柯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I0001-I0003,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川楝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性机制,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炮制减毒作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小分子药物预测作用靶点的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分别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川楝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性机制,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炮制减毒作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小分子药物预测作用靶点的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分别收集川楝子的毒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肝损伤疾病靶点,绘制Venny图获取川楝子毒性成分和肝相关疾病的共同靶标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对GO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毒性机制。使用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对川楝子肝毒性的关键成分与关键蛋白结合位点及结合作用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及可视化。体内实验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比较川楝子不同炮制品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大小;测定小鼠肝脏中超氧化物歧物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_X)的水平,从氧化损伤的角度分析川楝子不同炮制品致小鼠肝毒性大小差异的原因。结果网络药理学表明川楝子肝毒性成分为苦楝子酮、苦楝素、印楝波灵A等,其肝损伤核心靶点为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3)等;GO富集分析到转录和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胞外区、线粒体外膜、线粒体等细胞组分,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酶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筛选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细胞凋亡等是川楝子引起肝毒性的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川楝子主要毒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能较好结合。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川楝子生品相比,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P<0.05),酒炙品的ALT、AST均显著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可减少小鼠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的凋亡,提示川楝子炮制后具有减轻肝损伤的作用,但酒炙品的肝毒性要大于生品。此外,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可以降低生品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从而达到炮制减毒的效果,酒炙品则相反。结论醋炙、炒焦、盐炙炮制方法可能通过改变川楝子对TP53、IL-6和CASP3等肝毒性靶点的影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肝毒性,但酒炙方法毒性增强,在临床上应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生物信息学 肝毒性 炮制减毒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NET中多角色的分簇信任评估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陆小玲 仲红 +1 位作者 林群峰 石润华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针对现有信任评估模型中簇头选择标准单一、不同角色节点信任值难以分配与更新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角色的信任评估模型。将节点分成簇头、簇成员、网关和代理4种角色,引入节点信任值、移动性、相关度等多影响因子作为簇头、网关和代理的... 针对现有信任评估模型中簇头选择标准单一、不同角色节点信任值难以分配与更新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角色的信任评估模型。将节点分成簇头、簇成员、网关和代理4种角色,引入节点信任值、移动性、相关度等多影响因子作为簇头、网关和代理的选择标准,采用新颖簇头节点的信任值计算方式。在簇内簇头节点的信任值由代理节点监督计算。在簇间利用由簇头、代理以及网关节点形成简化网络,根据社会网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分配不同关系节点的可信度。NS2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检测出恶意节点并将其隔离,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自组织网络 信任模型 分簇 代理 多角色节点 NS2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